制约高院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因素分析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培养制度等制度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组织制度变革,以及更深刻的教育理念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制约因素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可见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交融的教育上。自原国家教委1995年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和途径。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制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积极探索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课题。一、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和科研处于高校办学的中心主导地位,一些高校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学校的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文化素质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规划性。2.教师和管理者自身的人文或科学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过分专注于自身科研和专业的发展,导致了文科专业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理科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素养,这第1页共5页在教学中表现出教师过分专注专业的教育,在人文课程中缺乏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科学课程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培育。而高校的管理者则往往专注于一些硬件发展指标,对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使命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措施。3.文化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不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但现在很多高校的院系体制结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的分工原则,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主要的工作,而将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所以文化素质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文化素质教育搞得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素养上。而当前有些高校的做法往往是以听讲座次数计成绩和学分,这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提高文化素质的导向作用,而且容易使一些文化素质讲座成为了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4.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互相割裂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体制模式固化和传统路径依赖,文化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重的外部环境制约。在教育理念上,人才培养体系与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脱节,存在意识形态教育取代文化素质教育、割裂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联系的观念意识,文化素质教育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甚至被边缘化。人们把文化素质教育视为扩大知识面的教育,而非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教育。由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整体推动力的不足。5.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从1998年开始,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公共基础及公共选修课程,创办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成立通识教育性质的学院,旨在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可见本科教育阶段始终摆脱不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这些措施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在原有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重点扶持,开设了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类系列课程,一些高校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如南开大学的科学素养教育、数学文化,四川大学的中国第2页共5页文化、西方文化课程等。但总体而言,大多数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依然是内容杂、地位低,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作用、特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