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子语类·论文》看南宋语录体文话的内涵与特征摘要:宋朝诗词沿着唐朝诗词的道路发展的,但由于宋朝社会相对于唐朝来说要言路环境宽送的多,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语录体”这个传统的散文体在广大学子里更加流行起来,它不但体现出不拘一格的文学生命力,而且也对宋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朱熹的《朱子语类》的一三九和一四零两卷“论文”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出发,通过分析朱熹在《朱子语类·论文》中的观点,以其为例进行提炼和归纳朱熹的文学理论,从而研究南宋语录体文话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对南宋文话《朱子语类·论文》的具体分析,大致了解南宋语录体文话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朱熹文话理论的分析,深入认识理学家的学术思想和文论主张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对语录体文话形式特征的把握,比较全面了解这一特殊文话形式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关键词:语录体朱熹《朱子语类》绪论语录体是一种特殊的著述体式,也是一种有着古老传统的著述方式。在古代,“语录”是社交语言生活实践(如演讲、宣教和道教)的言语产物,是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讲话的记录或者摘录,“语录”就是通过学子或信众对师长言行的记录,亦或是摘录的方式呈现的,其内容往往与师长的训诫互相参照,其结构与形式依靠和“语录”所记录内容的互文所得出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语录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语言与行文都力求狂欢化,“语录”的概念在历史上已经扩展到从最高圣人的论述到每个人都能产生和发布的信息。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语录体”是极其重要且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它从内容上往往不拘一格,哪怕只记录只言片语,也可不重文墨,不论章回语法,往往上下文在语义上没有任何联系,有可能是门人弟子对师长言行的记录,也可能是信众对佛法、道法的参悟,我国传统的几大派系读本中都出现过“语录体”的表达形式,但是,对其记录内容编纂成集,像大儒高僧的著作经典一般在学子或信众中间广为流传的现象一经出现,就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值得关注的学术本文将通过中国古代语录体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特征、朱熹的文学理论成就概况、《朱子语类·论文》的艺术特征和《朱子语类·论文》的思想内涵等方面来详细阐述南宋语录体文话的内涵与特征。一、中国古代语录体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特征纵观我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出现的诸子语录、唐朝出现的禅宗语录、宋朝出现的宋代语录以及近代的红色革命语录,均有清晰的社会环境变革的轨迹,本文以下阐述中将试着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录体”加以梳理,力求呈现出其在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特征。(一)先秦诸子语录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统治仅名存却实亡,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崩塌,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最初生活在下层阶级的“士”阶层迅速扩大,上层贵族的教育制度也逐渐衰败。孔子是春秋末期新兴的“士”阶层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创办私学,亲临学馆文舍,于当时率先指出,育人当不问出身贵贱,无分贫穷富贵,并于当时广收门徒,纳入万千寒门学子,成为有教无类的典范;他主张对学子应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打破了上层统治阶级的教育资源垄断的“学在官府”,并推动了“学术上的下移”,促进了以“士”为主的民间社会阶层的教育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新出现的私学中有这么一条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理念那就是“述而不作”,即夫子在讲学中只引用前人的观点,不加入自己的创作,语录体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被后世尊称为朱子的南宋朱熹对其理解为,当今学子对先贤的文章要多加叙述和揣摩,以求尽得大儒文学精髓,切勿妄说妄论,推崇前人的贤事。私学兴起后,先秦时期,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们推崇“述而不作”这种教学理念,其众多门人弟子在聆听孔子讲学时各有所学,当孔子离世之后,门人弟子们对当年的语录进行编纂并流传下来,其内容经过精心晒选,记录了当时孔子讲学中最为精彩的片段、对话及其观点,读之令人心思开阔,集众多孔子门人弟子与再传弟子的笔记于一体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