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文化局工作报告20xx年,区文化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活力闸北、平安闸北、和谐闸北”的总体部署,坚定创新转型,不断提升闸北文化软实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监管、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初显成效,为谱写中国梦闸北篇贡献一份力量。一、创新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精心组织,首届xx市民文化节xx区活动成效明显xx市民文化节xx区活动自3月23日启动以来,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截止12月15日,全区已开展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人次超过200万,超过700支团队报名市级十项赛事。我区5支团队获“优秀市民舞蹈团”奖,1人获“市民小画家”称号,4人获“市民书法家”称号,5户家庭被评为优秀音乐家庭,5支合唱团队荣膺“优秀市民合唱团”,3支戏曲团队、1支小品团队均获“优秀戏剧团队”奖,5人获“市民收藏家”称号,5人获“优秀创意设计师”称号,10人被评为“市民摄影家”。在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中我区荣获2个“优秀新作奖”,3个“新作奖”,区文化局获得“优秀组织奖”。承办市民摄影大赛,扶持创建xx区摄影家协会。“活力闸北魅力苏河”xx区群众文化艺术展示活动荣获第十五届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优秀项目奖。(二)提升效能,公共文化阵地运行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芷江西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2月12日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全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续建天目西路等4家社区数字图书馆,实现全区数字图书馆全覆盖。发挥海上文化中心示范带动作用,海上文化中心全年举办“海上清韵”系列展览18场,“相约大师”公益讲座6场,大宁剧院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独唱音乐会等各类演出119场,其中“大宁艺术·源”公益演出28场,观众人数超12万,平均上座率80%。区图书馆办理读书证7800张,借还书册次达10.7万第1页共5页册次,举办“涵芬讲堂”文化讲座24次、展览16场,在第五次评估定级中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区文化馆开设越剧、书法、二胡等8个培训项目,培训社区文艺骨干33人次,创办馆办文艺团队“闸北青年越剧团”。(三)创新方式,打造数字化“智”文化服务平台“海上文化——智文化服务平台”于11月13日开放试用,年后正式投入使用。以文化门户网站和手机app为主要载体的闸北公共文化数字配送和互动服务体系,配合数字文化实体卡和基于手机的文化电子卡的发放,推出绑定式便捷登录、消息推送、文艺咨询、活动预约、文化定位、社区互动等便民服务功能,满足闸北市民群体的文化需求。“闸北公共文化数字配送和互动服务体系——xx区公共文化数字化的探索”项目成功申报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四)拓展渠道,丰富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内容区文化配送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丰富配送形式,全年共配送演出50余场,露天电影42场,各类培训900场次,特色文化服务92班次,为每个街道(镇)各配送图书1000册,报刊杂志100种,受益人次总计13.7万余人。区转制文化企业沪北电影院、宋园茶艺馆参与公益电影、茶艺培训等文化配送项目,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通过邮政途径向居民寄送公益电影兑换券,提高区内公共文化配送覆盖面。二、加强审批管理,文化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一)深化改革,提升行政事务窗口审批服务认真完成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下放到区县的5大类10项文化审批事项对接工作,做好审批平台实际操作和相关证照更换等各项衔接工作,优化办理流程,确保全年行政审批有序高效。发挥行政事务审批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舆情信息采集系统在行政事务窗口审批服务中的效能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和水平。区文化市场档案管理和舆情信息采集工作名列全市前列。启动了短信平台工作,逐步建立文化市场数据库,通过短信将有关通知和信息及时发布给区内各文化企业,与经营业主进行快捷沟通,提高依法行政效率。强化了街镇文化服务窗口延伸工作,召集各街镇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文化服务窗口工第2页共5页作进行实务培训,探索建立完善面向全区的文化行政事务统一服务平台。(二)完善机制,落实文化市场长效管理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建立区文化市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