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8页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使湖北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制定本纲要。一、形势与任务(一)我省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人员19.2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5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158家、普通高等院校85所,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其中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第2页共48页第1页共4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8页点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居全国前3位。历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及资助经费额居全国前4位。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湖北作为我国重要研究开发基地的地位日益凸现。二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2005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6亿元、增加值534亿元、出口交货值9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2%。“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全省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省内65%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普及应用了CAD技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淡水鱼、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的优质率明显提高,双低油菜、瘦肉猪等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农业机械装备和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区实现整体脱贫。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初具雏形。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现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省医药工业研究院等第3页共48页第2页共4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48页20家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或整体进入企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长,初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公共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技术转移和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完成了全省科技条件资源普查,建设了湖北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湖北科技信息网与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中国科技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等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启动,为实现全省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尽管我省科技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发明专利少,绝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下端;二是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水平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业化导向弱,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