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1.1研究背景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一般有一两年的适应期。新教师的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新教师的困惑也会在高涨的工作热情中逐渐产生,他们会日益感受到工作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各种不如意、压抑、烦恼等不良情绪会接踵而来。随着工作年龄的增加,这种不良情绪会逐渐从心理状态反映到工作状态,研究表明,在教师从教十余年后,更多的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加之缺乏有意识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往往处于“高原反应”状态,致使很多高中教师缺乏成就感,职业倦怠心理日趋严重[1],这种现象在高中教师中更是明显。这种职业倦怠心理直接表现就是:一方面教师不再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教师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什么年级就什么水平”,这可以说是被当前很多基础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可的一种职业信条;“活到老学到老”只能成为很多教师调侃的一句“名言”。另一方面就是工作中的“平淡感”和社会地位的“危机感”致使很多教师不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当今重视经济发展的浪潮面前,很多教师的职业道德显得不堪一击。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们有必要在新教师上岗之初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其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特点与可发展路径,发挥其自身潜能,克服职业初期的盲目心理,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计划性、提高竞争能力,争取成功机会。同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可以使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不断调节发展目标,调整发展心态,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永远充满新鲜感与使命感,依靠激情与理性应对不良情绪的产生和蔓延,使职业倦怠感得到有效抑制。有了良好的职业心态,就会有良好的工作状态,重新找回那种“教书育人、行为示范、潜心治学、淡泊名利”的职业精神也就不再是空谈之词了。道尔顿、苏泊尔等人从人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广义的理论基础。道尔顿将人的发展分为:学徒阶段、自主工作阶段、辅导者阶段、领导者阶段。这种观点更多的是从人的一生中社会地位变革的角度提出的,以社会地位的变革展现了人的发展;而苏泊尔的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稳定阶段、维持阶段、淡出阶段。他的这种观点开始从人的职业的角度思考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开始出现了职业规划理念的雏形。AAPA阶段理论从人的知识发展角度将人的发展分成了习得阶段、运用阶段、个性化阶段、自我实现阶段[1]。上述这些理论更多的是从人的发展的某些方面来提出的,宏观上可以为我们研究职业生涯的发展理论提供有效的借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涉及知识、道德、社会、文化以及教育本身等诸多维度,其职业素质的构成不仅涵盖知识技能、形象礼仪、行为习惯这三个显著的方面,还包括职业观念、职业精神、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四个隐性素质。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高中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需要在更细致研究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分析其共性的基础上,兼顾上述这种“职业素质的3+4模型”,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存在理论的共性,也会有自身的个性展现。高中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为了研究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教师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1.2概念界定1.2.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在结合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组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密切的联系。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随着个体的经历、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每个人的职业期望都在多多少少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动态因素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1.2.2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指教师从职业学习伊始,直至职业劳动的最后结束,这整个人生职业工作历程;广义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