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0页清代庶吉士制度研究邸永君摘要:考选庶吉士,亦称馆选,是明代创立的一项制度,清代承袭之并有所发展、更张。它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延伸与发展,又是明清翰林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史实表明,此项制度的实行,对于处在传统专制社会晚期的清代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颇令人遗憾者,乃至今尚无人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关于科举制度方面的论著也往往对此一带而过,多有忽略。事实上,庶吉士制度是科举制度的极致,由它塑造出的庶吉士群体代表着明清官僚群的最高文化层次。它集作养与登进于一体,是培养高级文官的重要措施,保证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明清古典文化大总结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既为卿相之摇篮,又是人文之渊薮”(朱汝珍语),足以说明其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利用相当数量的史料对该制度的起源、发展,结局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勾勒出了此制度的全貌,搞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关键词:庶吉士、留馆、翰林。选用庶吉士,亦称馆选,是从明代开始实行的一项全新的制度,清定鼎北京后,继续予以实行,并有所发展、变化。从顺治三年(1646)首行会试至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的近260时间里,共计112科皆有馆选,康熙、乾隆时博学鸿(宏)词科亦选。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考选庶吉士之法仍在进行,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推翻,此法才被废止。可以说是与有清一代相始终。它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延伸,也是明清翰林院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史实表明,庶吉士制度对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清代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无人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就现能搜集到的史料对该项制度做一些初步的研究、探讨,抛砖引玉,以求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翰林院制度有更全面的认识。一、庶吉士制度的渊源与发展庶吉士之制,始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但萌芽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正式下诏行科举。从三年至五年,连试三科。其目的是“务取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实相称者”,“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以官”。①但通过实践检验,科举中试者的实际办事能力使明太祖大失所望:“有司所取多后生年少,观其文词,若有所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行事者甚寡。”②于是罢洪武六年会试,诏举人赴京听选,又于其中擢年少俊异者入禁中文华堂进学,沈德符认为此乃庶吉士制度之滥觞。③黄佐在其所撰《翰林记》中,对此事也进行了详尽记述,并称之为文华堂肄业。“开文华堂于禁中,以为储才蓄德之所,乡贡举人至京师,诏免会试,择年少俊异者,俾肄业其中”;“诏词林名臣分教之”;“太祖听政之余,辄幸堂中,取其文,亲为评优劣,命光禄寺给酒馔,时赐白金鞍马,宏赐甚厚”。④太祖当时或许未曾想到,这种尝试开创一项全新的制度,并影响了中国社会达五百余年。所谓庶吉士,“庶常吉士”之简称也。亦简称庶常。庶者,众也;常者,祥也;最早见于《尚书·立政》,在总括文中所举各官后,以此形容在官者皆有德善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恢复科举后,太祖令新科进士若干人观政于诸司、承敕监等衙门,取上述之意,第2页共20页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0页冠以“庶吉士”之名。将科举之成规与文华堂进学之新法结合在一起,此即进士之为庶吉士之始。⑤初于六科及中书皆有,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是年殿试后,以一甲三人直授翰林官,选二甲五十人为庶吉士,其余科进士分授科道或外任州县。自是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者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者为翰林院庶吉士,即取得翰林官的预备资格三等者则委以他职。对庶吉士,成祖“命学士解缙等选才资英敏者就学于文渊阁,司礼监供应文房用具,光禄寺给朝暮馔食,礼部给膏烛费用,工部择近第宅居之,且给校尉趋从待遇甚厚”。⑥成祖经常亲临召试,甚为器重,庶吉士以朝臣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