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7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提出及依据、科学内涵、进程及意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不是哪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很多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等人,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且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这个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到六届六中全会),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到党的七大)。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在1945年七大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党章总纲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依据第一,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在中国的具体化,从而被中国人民所掌握。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到处可以套用的教条,而是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特别是运用到中国这样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东方古老大国时,更是如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三,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真正认识这个问题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推导问题,而是需要一个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过程。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第2页共67页第1页共6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7页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着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这可以说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