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3页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张浪张波根据考古学的发现,长江流域的古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一样源远流长,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勤劳智慧的楚人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楚文化。1975年,在楚国故都纪南城边发掘的江陵70号秦墓中,出土“泠贤”两方私印,一大一小,一玉一铜,现存荆州博物馆。大的一方为玉质,以小篆入印,秦传二世仅15年,秦代下葬的人多生活在战国晚期。此印打破大篆入印的陈规,直接采小篆为文,即使在秦朝也属大胆创举小的一方为铜质,基本是大篆,但已接近后来才定型的摹印篆。摹印篆取代大篆是汉印的标志,这种历史瞬间的飞跃在楚印上得到印证,可谓楚印对中国印学的贡献。1981年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成套大型编钟、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楚简更是让世人惊叹。湖北地区历代金石遗迹星罗棋布,著名的有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诗刻、黄庭坚襄阳诗刻、苏东坡西山题名,黄鹤楼、米公祠、松风阁、三游洞等名胜古迹令人第2页共63页第1页共6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3页流连忘返。楚地文化积淀丰厚、金石文物众多的盛况,也催生了楚地文人对金石文字的探索激情,于是乎严观的《湖北金石诗》、陈诗的《湖北金石存佚考》、叶志诜的《湖北金石录》等著作先后问世,经缪荃孙、杨守敬编撰、校审的《湖北金石志》更是集腋成裘,补史传之缺失。《湖北金石志》三十二万字,引证书籍涉及经、史、子、集达一百八十余种,涵盖商周至元代九百余件金石器物,成为楚地最重要的金石文献。从清朝末年一直延续到当代,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兴起了涵盖金石考据学、文字学、篆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即汉派印学,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篆刻家和印学理论专着。今天研究汉派印学的发端,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武汉自身形象宣传的需要,也是尊重人团结人,营造良好的湖北良好人文环境的需要一、汉派印学的萌芽期(清朝末年)“两湖熟、天下足”,湖北向为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武汉为九省通衢之要塞,在张之洞的倡导下,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武汉作为督抚所在地可谓占尽天时、力拔头筹。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个时第3页共63页第2页共6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63页期武汉的书籍出版、私家藏书、金石收藏居国内重要地位汉派印学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萌芽滋生。端方、杨守敬、黄牧甫是汉派印学的萌芽期的重要人物,其金石学、篆刻学成果为国内翘楚。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中国清末金石学家。一生嗜好金石书画,大力搜集收藏青铜器、石刻、玺印等文物。着有《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端方自称:“余少稽此业,自为京朝官,及杖节方州,盖尝物色求,自诡以实验为准,因此,金石之新出者,争以购归余。其旧者藏于世家右族,余亦次第罗。”1900年因庚子之乱护驾有功,端方先后任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黄牧甫(1849-1908)名士陵,晚清印坛杰出篆刻家,“黟山派”创始人。黄牧甫一生为客,四海漂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应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携长子黄少牧来武昌,协助端方从事《陶斋吉金录》的编纂工作这个时期黄牧甫创作了大量作品,也为端方及其家人刻了大量印章。1904年归老故乡到1908年病逝,黄牧甫再未出山。据《同听秋声馆印》跋:“士陵篆刻无所师承,每自愧不足为知己者用……”可知,黄牧甫篆刻并无具体师承,其转移多师、勤奋善悟,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其艺术成就第4页共63页第3页共6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63页的关键,黄牧甫对历代金石的广博涉猎,使其篆刻艺术实现了由“印中求印”到“印外求印”过渡。武汉是黄牧甫做客生涯的最后一站,汉上丰厚的吉金乐石藏品滋润了黄牧甫的篆刻艺术向颠峰发展,同时黄牧甫也对汉派印学的萌芽产生重要影响。称黄牧甫为“黟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