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说明1.1编制范围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范围为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站前工程FPZQ-4标段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0#~58#墩下部结构工程。1.2编制依据1.2.1设计及合同文件1.《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站前工程FPZQ-4标段招标文件》2.《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站前工程FPZQ-4标段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工程施工设计图》1.2.2相关规范及验收标准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87-01-2006)3.《港口工程桩基工程规范》(JTJ254—98)4.《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96)5.《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S202—2—2011)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8.《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8752-2010)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1.2.3法律法规及其他⑴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当地政府有关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劳动保护、土地使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⑵施工现场考察及调查周边环境所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信息。企业现有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台湾海峡大桥02.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站前工程FPZQ-4标段起讫里程:DK70+564.70~DK88+099.55,路线长17.535km。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起讫里程为DK72+024.44~DK75+737.915,总长3713m,连接大练乡与苏澳镇,水陆交通较不便,桥址属于丘陵及浅海区,主体位于东海海域,水位受潮汐影响,该桥为公铁两用桥。施工范围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工程的0#~58#墩下部结构,起讫里程为DK73+556.57~DK74+301.27,共计12跨,总长为744.7m。桥型布置为:26#~37#墩为64m简支箱梁,共11跨,37#~38#墩为40m简支箱梁,共1跨。5#桥墩为门型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承台为高桩承台结构,桩基直径分别为2.5m、2.8m、3.0m三种类型钻孔灌注桩。2.2气候、水文及地质情况2.2.1气象条件1.气温桥位处属天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6~20℃,极端气温达39.9℃,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4~29℃,历年最低气温-1.7℃,年平均雾日为2.4天,最高达6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7%。2.风沿线主导向为南风,其频率20.2%,次主导向东南风,频率14.5%,历年地面平均风速为2.7m/s,台风影响发生在5月中旬~11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下旬为盛行期,占全年出现次数的80%,平均风速和极速均达12级。平潭县6级以上的大风年日数为253.6天,其中7级以上152.4天,8级以上59天,9级以上16.9天,8级以下大风11月最多,5月是大风日数最少的月份。3.降水桥址所在地区属降雨量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最大降雨量台湾海峡大桥1为2874.6mm,每年5-6月为雨季,月最高雨日18天,月最大降雨量613.1mm,日最大降雨量170.9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59.6mm。2.2.2水文资料1.潮汐(1)基准面根据平潭海洋站提供的资料,1956黄海基准面在平潭海洋站验潮零点以上3.57m,在平潭平均海平面以下0.2m。(2)潮汐水桥址位于海坛海峡北东口水道,属东海海域内海区,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潮型为正规半日潮型,每年在农历七、八月间为年大潮期,每月农历初三,十八前后月潮期,每天两涨两落,出现两次高潮两次低潮,12小时50分为一周期,涨潮平均历时约5小时30分钟,落潮历时7小时15分钟。(3)潮汐性质本站潮汐类型判别数R=0.27,属正规半日潮,每个潮汐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高差相差不明显,基本同涨同落。(4)潮位特征值根据桥址附近元洪码头(松下港区4#泊位)1994年11月至1995年10月完整一年的实测潮位和平潭海洋站1960年~2003年共计43年的潮位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海域潮位特征什如下表2.2.2-1:实测潮汐特征值表2.2.2-1项目单位松下港区元洪码头平潭海洋站最高潮位m4.144.43最低潮位m-3.52-3.67平均高潮位m2.612.27平均低潮位m-2.22-1.97台湾海峡大桥2平均潮位m-0.220.2平均潮差m1.260.672.潮流特征海坛海峡的潮流为正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