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6页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目录一、产业布局现状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三、产业总体布局四、农业布局五、工业布局六、服务业布局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附表一:温州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附表二:温州市产业布局用地表附表三:温州市农业布局表附表四:温州市工业布局表附表五:温州市服务业布局表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第2页共36页第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6页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一、产业布局现状(一)陆域资源条件我市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2(约占浙江省的11.6%),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2,仅占17.5%(浙江省为23.2%)。2002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万人,人口密度达627人/km2(浙江省为440人/km2),平原地区更高达800人/km2。(二)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0.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35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5.3:56.6:38.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32.3:39.0。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第3页共36页第2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6页我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雏形。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85%的GDP、90%的工业总产值、95%的服务业增加值。二区: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内陆山地经济区,集聚了全市65%的旅游总收入、60%的种植业总产值;以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岛屿经济区,集聚了全市95%的海洋总产值。产业布局呈现以下特点:1、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产业总体分布“中心强化、南部弱化”、“平原集聚、山区趋散”。75%左右的GDP、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瓯江流域和飞云江北岸,飞云江南岸地区发展相对落后;85%以上的GDP、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海岛发展缓慢。2、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种植业相对布局在内陆山区,养殖业集中在东部沿海(海岛)和平原水网地区。工业布局主要依托市域交通主干骨架和各类城市(镇)。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温州市区,旅游业则充分挖掘了得天独厚的“山(雁荡山)水(楠溪江)”自然资源优势。3、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集群初步凸现。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16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并且行业空间集聚度较高,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市区的服装和鞋革、乐清的电子电器、瑞安的汽摩配、永嘉的泵阀、苍南的包装印刷、平阳的塑编等。(四)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产业布局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4页共36页第3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