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5页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120140525刘迪2120140527杨婷婷21201405391概述1.1研究背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要求,对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实践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邻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前沿,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海西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从宏观层面和战略角度,对重点展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进行系统评价,有利于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研究地理范围通常所指的海西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覆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部分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上,包括20个地级市,北起浙江省的温州市,南至广东省的揭阳市,覆盖福建省全省9个市,浙江省温州、衢州、丽水3个市,江西省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个市,广东省汕头、潮州、梅州、揭阳4个市。陆域总面积28.28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95%;人口87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4%。第2页共55页第1页共5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5页1.3区域产业发展态势1.3.1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1.3.1.1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分析海西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普遍高于内陆山区,其中温州、福州、厦门、泉州四个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海西区经济总量的60%。城市化发展方面:首先,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其次,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三,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不均衡。从人口城镇化率来看,海西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海西区内部各城市发展不均衡。1.3.1.2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近十年来,海西区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依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提高;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海西区产业结构总体与全国接近,工业化发展进程略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优势不明显。海西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较高;内陆山区某些城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1.3.1.3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本报告采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构造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运用该指数评价现状海西区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采用如下加权合成法构成:破碎度=较高生态功能组分平均斑块面积×(较高生态功能组分斑块数−1)较高生态功能组分总面积其中:K为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无量纲,数值为0~100;λ为单个评价指标值,采用阶段阈值法对指标原始值无量纲化后得到,数值为0~100,指标的原始值摘自2007年海西区13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数据;Wi为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架构和就业结构五个方面,综合指数值对应者第3页共55页第2页共5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55页不同的工业化水平(或阶段)海西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值为58,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后半段水平,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全国的平均指数为56,达到中期后半阶段水平)。1.3.2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3.2.1重点产业筛选重点产业的筛选原则: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影响较大;二是经济贡献比重较大;三是属于区域未来发展重点。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