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坚信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四、格式塔心理学: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流行时间: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3、主要观点: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研究人认识事物的知觉层次,提出格式塔知觉定律:相似律、接近律、良好图形原则等。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五、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Freud)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3、主要观点: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重视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4、方法:精神分析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流行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3、主要观点:重视人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注重人的本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4、方法:思辨七、认知心理学:1、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2、流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3、主要观点: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如动机、思维(推理、决策、问题解决)、情感、记忆、语言、创造性活动。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2、特点:(1)优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是客观和真实的。(2)不足: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发生,观察结果难以重复;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二、测验法:1、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