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自主创业“过来人”告诉你成功之路就业的梦该如何圆·创业故事核心提示2004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总量将达280万,广东省安排高校毕业生13.3万人,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大学生预计总人数达到20.3万人!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寒流中,大学生如何圆就业梦成为社会焦点。在此背景下,鼓励自主创业的呼声此起彼伏。专家指出,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是一条创新的道路。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勇于“吃螃蟹”的学子给予充分鼓励。但实际上,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分析,大学生创业面临专业知识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和启动资金等三大问题,而且国家优惠政策“落地”问题也亟待解决。如何破解创业难题?如何将创业的激情转化为实际的成绩?本报记者走访了两位“过来人”,希望他们的创业历程能为正在就业征途上赶路的高校学子提供有益的启示。创业一年立志10年的曹兴伟建言大学生——保持“低位”的切入姿态拨通了曹兴伟的手机,他正在和客户洽谈。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近两个月来公司业务量增长很快,年内可望盈利。我们匆匆约了个时间。昨日,一个寒冷的早晨,在岗顶的咖啡馆里,曹兴伟呷了一口微苦的热咖啡,开始给我们讲述他的创业故事。曹兴伟,湛江市廉江县人。1995年开始就读于广东民族学院,1999年毕业后到中山一家民营玩具厂当会计,2001年7月辞职,到广州天河一家小型财会公司工作,2002年9月他自己创办了一家财会服务有限公司。创业,从规划好自己的大学开始1995年初秋,曹兴伟拿着广东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走出了湛江市廉江老家。在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中,创业梦已经深深扎根。而这一切,就从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开始——[自述]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6个孩子,我排老五。兄弟姐妹都很早出来赚钱,上初中时,我就帮着大哥照料生意,开始接触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自己创业的梦想。我知道,要把这个梦变成现实,首先就得完善自己,准备好自己,所以一进大学,我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路,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地努力。大一、大二那两年,主要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学的是财务会计专业,但那两年我除了学好专业课,还整天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心理学、法律、证券、金融等方面的书。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工夫,去读那些“闲书”?但就是在这些“闲书”中,在这两年的阅读过程中,我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自己的全面发展打下了根基。到了大三、大四,到外面去的机会就多了。除了帮朋友打打散工,我还做过不少的访问调查。印象最深的是,大三那个暑假的打工经历。当时每天顶着36.7℃的酷热,奔走在广州市荔湾区的老巷子里,挨家挨户给一家公司推销新产品。现在回头看,这种社会接触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对我后来的择业有很大影响。[点评]大学时代的规划和积累,为此后的创业历程准备了充足的“燃料”。眼下,“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外大学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在美国,职业指导的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第一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雇主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这些举措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而我国大部分学校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停留在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层面上。据了解,近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让一些高校意识到,职业规划应该大大提前,从大一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1/58,我抓住了最后的机会从11月的秋凉到4月的初夏,曹兴伟从中大、华工到佛山、顺德,辗转跑了6地招聘会,投了58份简历。前面57份却都石沉大海,全无回音。[自述]日子就在漫长的等待中,慢慢地熬过。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地找到合意的工作,自己只能每天不断地提醒自己:大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相信,希望从来不会抛弃坚持者!只要有机会,我就去试!当时师兄的一句话,对我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