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总结:六代之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列祖列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3.大司乐:是周代音乐管理机构最高领导者的称谓,其职能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传授内容:1、乐德:音乐思想2、乐语:演唱3、乐舞:舞蹈。4.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5.周代的礼乐制度: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繁复的音乐礼节,即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享受乐舞的种类不同。6.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春秋:1.《诗经》: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实质是音乐上的分类。1、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除二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2、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个人抒情之作。3、颂: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明。2.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中有所记载。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在“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求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3.隔八相生法:用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