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活动分析:本次习作要求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家乡的变化绝非易事,对小学生来说,世事变化、岁月沧桑并不容易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用情感去点燃学生的生活激情,以“变化”这个话题去激发学生的想象,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在对家乡的美好憧憬中把自己对故乡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掌握大胆地进行想象的方法,想象出家乡的巨大变化。2.学习列写作提纲,进一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3.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能够围绕习作要求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回乡偶书》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1.教师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和《回乡偶书(二)》这两首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导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土。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一读屏幕上的两首古诗,(出示《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指名说说欣赏完这两首诗后的感受。学生发言示例:生:我从古诗中知道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直到老年才回来,他的心情是激动的、欣慰的。生:诗人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相貌变了。孩子们看见诗人都不认识了,于是就笑着问诗人:“客从何处来?”生:贺知章的故居就在镜湖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但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心头。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次习作内容。小结:是啊,贺知章阔别家乡多年,家乡的变化很大,似乎只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变。同学们,再过二十年,你们可能在远离家乡的大洋彼岸当电脑专家,也可能在国内某个城市当一名环保志愿者,也可能是一名时装设计师,还可能是在异地务工的普通人⋯⋯。不论你在哪个地方,也不论你在干什么,家乡一定会珍藏在你的记忆深处。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大胆想象,放飞自己的心灵,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二、明确要求,交流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思考:(1)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明确:描写二十年后的家乡。(2)教材中给出的说明性文字强调了什么?明确:要大胆想象,列出习作提纲。(3)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明确:想象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生自由分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明确:(1)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家乡的变化。(2)详细描述归乡见闻,这是习作的重点。可以从家乡环境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和亲人、朋友久别重逢的场景,家乡人的精神生活这几个方面来选择写作的内容。具体选择哪几个方面来写,要根据自己的构思而定。在描写家乡的变化的时候,可以采用今昔对照的方法,突出家乡变化之大。(3)注意把写景、叙事与抒发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表达那份浓浓的故乡情。3.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列写作提纲。明确:4.交流写作提纲,同学间进行评议。5.教师总结归纳。小结:经过讨论和列写作提纲的练习,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本次习作的要领。下面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完成本次习作。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1.教师出示问题,启发思考。(教师出示问题。)①你的家乡有哪些主要景致?二十年后,家乡的景观会发生什么变化?②二十年后,你回家乡的途中会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展开想象,说一说二十年后家乡的环境会发生哪些改变。③想象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会有什么变化。你打算拜访哪些人?你们久别重逢,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④你回家乡有什么趣事发生?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拓展材料。交流范例:生:二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人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