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双赢的沟通前言愿大家的心灵能够沟通一九九七年八月,我应统一企业和清华广告公司的邀请,在台湾五个城市举行巡回演讲。虽然过去已经有许多演讲经验,但是面对这种每场一两千听众的场面,我仍然有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为此,我特别回到哈佛,蹲在图书馆两个月,并且复习我过去在大学及研究所的上课笔记,好像写学术论文一样,做一番“重组”和“思辨”的工作。只是,演讲毕竟不是“论文发表”,我发现修了五年多的心理学,当我面对这个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每天都要用到的“沟通的主题”时,竟不知从何入手。这件事,让我进一步感觉,“学理”固然是由生活中产生,但是当学者们天天研究理论时,却可能与生活脱了节。所以在论文里谈学理容易,在演讲场上谈生活,反而困难。我也了解到,为什么许多心理学重要的作品,竟然是作家、社会工作者和记者写出来的。幸亏我有个作家,也是“生活家”的父亲。在我最艰苦的时候,和我坐下来,一项项讨论这次演讲的主题。我把我找到的资料,逐条说给他听。他记笔记,好像听我讲课。他又整理我的资料,并加上他的看法,说给我听,由我打入电脑,成为我的演讲稿,也“扩大”为这本书。于是,我在哈佛学到的理论,居然一下子与父亲四十多年的生活,结合成一个活生生的东西。那不再是“生硬的教条”,出不再是“平常的生活”,而成为“真实的见证”。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棗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学校里学的东西绝对要与校外的生活连接。否则理论归理论、生活归生活,再高的学位出没有用。出正因此,父亲和我把这本书写得像故事书似的。只在重点处提到些理论。希望大家看完这些“经过组织的小故事”,自己就能产生“沟通的兵法”。这些小故事,有我收集的、编写的,更有许多是由我父亲提供的。他是个很会说故事的人,许多死板的东西,经他“重组”,就成了生动的故事。他甚至笑说,他把好故事都给我了,他还写什么?而与我约定棗我必须回馈给他更多的灵感。也就是,我们以后要经常“用我的理论和他的生活撞击”,产生新的火花。此外,由于本书将作我演讲之用,所以虽然是两人合作,但在叙述上,以我为第一人称。我常想,如果演讲能够成功,读者又能受益,父亲和我的这里边段合作,不就是双赢,甚至三赢的沟通吗?沟通是生活,也是一门大学问,盼望这本书,就是以最生活的文字,与各位做一番沟通。希望大家能有些领会,使这个社会能沟通得更好,愿大家的心灵能够沟通。引言松鼠的启示我住在波士顿。“波士顿”实在应该改名叫“波顿士”,也就是“被冻死”。因为那里到了冬天,真是冷死。虽然不至于需要小便的时候带拐杖,却也冷得让人觉得危险。我有个朋友,长得很强壮,在最冷的天气还出去跑步,而且居然没戴帽子。跑了半个钟头他回来了,上台阶时,不小心,在门前摔一跤。爬起来,没有伤筋断骨,正高兴哪,却看见地上有个红红的东西,捡起来棗是他的耳朵。幸亏当时没有狗在旁边,不然,他就成了“独耳人”,可见有多冷,冻得连耳朵掉了都没感觉。有一天,我回到宿舍,也是在最冷的天气(我可没出去跑步,是下课回家),进门,天哪屋子里闹了小偷,CD掉了一地,书架上的小玩意出倒的倒、砸的砸。可是,看窗子,窗子居然没有开。想必小偷是从大门进来的。我赶紧退到门边,注意听里面的动静,搞不好小偷还没走。果然,听见悉悉卒卒的声音,从桌子后面传来。突然,一个黑影横着飞了出去,原来是只松鼠。怪不得最近总听见墙壁里有声音,原来松鼠出受不了冷,硬是把墙挖了个洞,钻进我屋子。我赶紧抓起一个大纸盒,又戴上厚厚的手套,把纸盒举在前面,向松鼠一步步逼近。我想我可以把它扣住,狠狠地摇,摇昏了再抓住,扔出窗外。这松鼠开始躲了,居然跟我玩起躲猫猫,它显然是在找进来的洞,却找不到,于是东边窜窜、西边窜窜,最后居然一下子跳上我的床。我的床在屋角,我想,这次它跑不掉了。我可以一下了把它罩住,再拉起下面的床单,把它连盒子一起包起来,连摇也不必了。我小心地,一步步靠探测它,严防它从旁边溜起。它出不断往后退,退到我的枕头上。然后,很大方地棗撒了一泡尿。我愣了一下,就这么一下,它又跑了,跑进我的衣柜。这一下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