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AI创设体验式教学环境浙江省湖州中学朱瑞锋在美国,当消费者走进“雨林咖啡厅”时,首先听到滋滋的声音,然后会看到迷雾从岩石中升起,皮肤就会感觉到雾的柔软、冰凉,最后消费者可以闻到热带的气息,尝到鲜味,内心被打动。“雨林咖啡厅”是连续使用五种感官刺激的成功例子。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面对艺术原作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上有限的素材也只能浮光掠影地反映作品的概貌,加之艺术作品创作年代与现实环境之间巨大的差异性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段和欣赏者自身审美习惯的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从而很难调动起欣赏者的热情。在这种被动的环境下,教师的知识越丰富,教学热忱越高,就越容易陷入自说自唱的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欣赏者营造一种可以亲近作品的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获得知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和广阔的体验空间。多媒体技术打破了纯粹以视觉为媒介的单一欣赏途径,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多视角、多渠道参与、体验艺术作品的广阔空间,它所展示的时空变幻、丰富信息和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学习者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唤起欣赏者的兴趣,增进理解,强化记忆,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讲解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画面,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美术教学中利用CAI创设体验式教学环境的途径:一、利用CAI创设多视角比较体验的环境多媒体工具的形式新,功能多,容量大,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作品比较中获得新的体验。1、作品的横向比较A、文化背景下的比较: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当时当地文化背景中的各类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作品中的物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具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如,“羊”在基督教里是温顺的象征(《上帝的羔羊》),在中国古代则是尊严和权威的象征(《四羊方尊》右图)。B、艺术种类间的比较: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与社会意识形态中其他的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通感”现象就说明了艺术之间是息息相通的。在欣赏某些作品时,我们大可联系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语言和形象构成的规律加以比较分析,利用“通感”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C、风格流派间的比较:在美术史的长廊中,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丰富多姿。不同的风格流派其造型形式和技巧各有特色,有时用语言文字难以描述,学生也很难理解。但,如果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形成比较,则易于区分开来,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D、艺术家之间的比较:艺术家由于各自生活体验、所受教育、时代背景等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艺术观念,反映在创作上则是各有千秋。把不同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那是一件有益且有趣的事情。比如,同是画《圣母子》,15世纪法国的富盖由于处在政治、宗教动乱和英国入侵时期,因而画面以严格多变的几何形和色彩的抽象化来体现自己的担忧和关注,画中的圣母注视基督,表情麻木略带忧郁;而16世纪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前期画的圣母是美丽的平民妇女形象,在她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画面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右图)。这样的比较,相映成趣,对于学生理解欣赏作品大有裨益。2、作品的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有关的事物作时间性纵向的比较分析。每一种艺术,每一个流派,每一位艺术家乃至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A、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如青铜器、油画的发展演变等。B、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C、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如毕加索不同发展时期的风格变化等。D、作品创作过程中各阶段的纵向比较。如席里柯对《梅杜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