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总则1、概述2、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二、居住区环境综合营造1、总体环境2、光环境3、通风环境4、声环境5、温、湿度环境6、嗅觉环境7、视觉环境8、人文环境9、建筑环境三、绿化种植景观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2、公共绿地指标3、绿地率4、院落组团绿地5、植物配置6、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7、绿篱设置宅旁绿化8、隔离绿化平台绿化9、屋顶绿化10、停车场绿化11、古树名木保护四、道路景观1、景观功能2、居住区道路宽度3、道路及绿地最大坡度4、路面分类及适用场地5、路缘石及边沟五、场所景观1、健身运动场2、休闲广场3、游乐场六、设施景观1、雕塑小品2、便民设施3、信息标志4、栏杆/扶手5、围栏/栅栏6、挡土墙7、坡道8、台阶9、种植容器10、入口造型七、水景景观1、自然水景2、庭院水景3、泳池水景4、装饰水景八、庇护性景观1、概念2、亭3、廊4、棚架九、高视点景观1、概念2、设计要求十、照明景观1、概念2、照明分类及适用场所环境景观设计及植被分析一总则(一)概述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速扩展,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一片一片地被水泥建筑所侵蚀,“城市病”、“现代病”已经感染到每一个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人们正在努力,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所剩不多的空地中,建造“人工第二自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小品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出“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让公园不再成为城市中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让自然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关怀、感知、体验并享受自然的美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而环境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1、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2、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二居住区环境综合营造(一)总体环境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4、环境景观结构布局(见环境景观资料表)(二)光环境1、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