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网络收集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20:09:57摘要:本文对中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异同,呈现了我国教师流动中的不足,并以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提出了一些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建议。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流动;教师定期流动制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公平。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流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中日两国在教育管理,尤其在教师流动的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实行了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比较中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异同,从中揭示我国教师流动中的不足,并以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探讨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策略,以“抛砖引玉”。一、中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的人才流动日趋频繁,中小学教师流动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各种体制改革和一些法规的出台,为教师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校取得了一定的人事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教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选择学校。《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这为教师自主择校、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一辈子一次分配,长期固定在一所学校、一个岗位的局面正逐步被打破,给教师队伍和学校注入了活力。然而,在社会人才流动的起始阶段,由于教育改革的措施,特别是关于教师流动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教师流动中呈现出盲目、无序等不合理现象。如:(1)教师单向上位流动。人们戏称之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即在教师特别是优质教师的流向上,主要是由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使合格的教师人才分布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严重失衡。(2)教师流动的人事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教师在流动意向上往往与校方利益存在冲突,在缺乏有效的法规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教师流出的学校和流动教师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容易产生人事纠纷。可见,教师不合理的流动,会给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因而中小学教师流动亟待规范和完善。二、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概况在日本,政府对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管理有一套完备的法规和政策,也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即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该制度始于“二战”后,主要在公立基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及特殊学校)范围内实施。60年代初,该制度趋于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各都道府县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的政策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以东京都为例,其《实施纲要》规定,流动的对象分为几种情况:(1)凡在一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以及新任教师连续任教6年以上者;(2)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3)在区、市、街道、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调整而流动者。另外,对不应流动者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如任教不满3年的教师、57岁以上60岁未满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的教师、长期缺勤的教师等。日本文部省根据近年来教师的平均流动率推算,全国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另外,从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年限,也可看出教师流动的频率。(见下表1)表1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年限统计6年未满6-10年10-15年15年以上76.3%18.1%4.1%1.5%(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合计,1996年)上述统计数据每年都相差不大,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说明流动是很规范的。当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也有不足之处,即过于程式化、行政命令式和按部就班,客观上容易抑制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在教师流动中还存在诸如长官意志、程序繁琐以及逐渐增加的人事行政诉讼等问题,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力图加以改进。三、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共同点1.中日两国的中小学教师流动都在政府的框架内,主要在公立学校的范围内实施。按日本法律规定,公立基础学校教师属地方公务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