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活动方案三篇(篇一)一、指导思想为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浓浓乡情和融融亲情,增强学生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亲和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端午节文化的搜寻、思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熏陶。二、活动时间:5月31日——6月4日。三、参加人员。1——5年级所有学生。四、活动内容: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学一学、缝一缝等方式,走进端午节,感受端午文化。1.“秀秀我的小巧手”:一、二年级学画蛋壳画;四年级缝制香囊、做五丝线等。2.“端午节知识知多少”。三年级学生做手抄报,以“走近端午”为主题,重点反映端午的习俗,自己的心声、生活的体验。3.“我跟妈妈学一技”。五年级学生重点学习粽子的名种包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豆物作为佐料包粽子,并品尝不同的风格、不同特色的粽子,用相机和日记记下活动过程及体会。五、活动具体要求:端午节开学后各班级进行初评,并于6月4日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评比。具体要求为:一、二、三、四年级每班推荐优秀作品15件参加校级评选,五年级推荐优秀日记5篇(要求日记中有精美的图片展示包粽子的过程,电子稿上传学校共享相应文件中)参加学校的评选。学校将在走廊或学校网站展示获奖作品。(篇二)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第1页共4页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节气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二、活动设计(一)找一找对象:1——5年级学生要求。从阅览室或网上找一找关于端午节这一节气的相关知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诗词;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二)说一说通过午会课、班会课、班队课,组织学生说说相关的知识。1、对象:1——2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2、对象:3——4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3、对象:5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说说屈原的诗词。(三)画一画对象:3——5年级学生要求。以“走近端午”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或剪报,能反映端午的习俗,自己的心声、生活的体验。3——5年级为手抄报或剪报,各班上交10幅。。(四)学一学对象:1——5年级学生要求。以“我向奶奶学一技”为主题,学习粽子的名种包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豆物作为佐料包粽子,并品偿不同地方、不同的风格、不同特色的粽子。(篇三)一、活动意图: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每年都会像过节一样的包粽子、腌第2页共4页咸鸭蛋,在每家每户的门口系上艾草、种上菖蒲,有的还会做上各种各样的香袋挂在身上。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国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这一个端午节主题活动。二、活动时间6月2日(五月初五端午节)三、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了解端午节独特的风俗习惯及其意义。2.参加节日民俗活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3.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4.感受分享的快乐。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屈原的图书及一些民俗风情图片,幼儿自带一个粽子。四、活动步骤:(一)节日的由来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节日的到来前,周围的人们都像过节一样。包粽子、咸鸭蛋、每家门口都系上艾草、种上菖蒲。到当天,小孩子都会挂上各色各样的香袋。在我调查中班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过这样一个节日、为什么要包粽子、为什么要挂香袋等。为让孩子了解我国传统的民俗活动,更好地进入主题活动中,所以我们创设此活动。1.出示多媒体画面,讲述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告诉幼儿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2.请幼儿说说以前过端午节的经历,借此了解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二)美味的粽子1.展示不同款式的粽子。如肉粽、赤豆粽、红枣粽等请幼儿观察、比较。2.向幼儿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的含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给他吃,后来人们怕蛟龙吃米,就用粽叶把米包起来,缠上蛟龙最怕的五彩线。还有一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