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行服务“三农”实施方案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基本退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中央确定农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贫困地区农行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作一些简单探讨。一、贫困地区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贫困地区的经济金融现状。以屏边为例,屏边地处红河州南部,国土面积1906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5个民族,总人口15万,是XX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屏边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到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6149万元,实现县级财政收入3068万元,粮食总产5964万公斤,农民人均吃粮36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32元。末全县各金融存款62,565万元,各项贷款25,091万元。全县仅有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三家金融机构共14营业网点在办理金融业务。其中农行1个、信用社9个、邮政储蓄4个。类似屏边的情况在红河州有4-5个县。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支撑弱小、发展后劲不足,地方财力困乏的状况比较突出,加之农户的分散性和农业产业的弱稚性使得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融资一直敬而远之,各大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服务网点大幅度撤并导致直接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大大减少,在有些地区已经成了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针对农业银行来说“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三农”的同时又要坚持商业运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对实施股份制改造后的农业银行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可谓“难上加难”。问题有三:一是怎样才是服务“三农”,是以地域为界,在广大农村设立大量的营业网点,向农户发放贷款。还是以产业为界,维持现状,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第1页共6页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等。二是如果按此来运作,商业化运作的农业银行还是要承担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很难实现真正的“商业运作”。三是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真正面向“三农”后,今后股票上市之后的市场价值怎么办。股东的投资回报有无保证。二、贫困地区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应对的措施(一)汲取历史的教训,因地制宜,区别对待1、不能片面地理解面向“三农”就是局限于“三农”。诚然,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农行的主要任务和责任,充分依托“三农”发展中的金融有效载体,才能更清晰地找准全行是基层经营行的目标市场,才能不断增强搞好“三农”信贷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这绝不是说农行就局限“三农”,所有的经营业务都只能立足农村社区、农业活动,服务于农村居民、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等,因为从国家整个资金布局来说,财政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金融领域来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有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贷款公司,还有民间金融。在整个体系中,农行只是其中一个,发挥的是骨干和支柱作用,不能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合理的位置就是以“三农”为主线,贯穿城乡一体化经营。2、绝不能孤立地谈服务三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孤立地谈服务“三农”,而是应当把信贷服务“三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放在农行改革发展和建设效益大行的大目标下来定位,以质量与效益为目标,商业运作,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农民增收。要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差异竞争优势,努力突出水能、矿产、旅游、文化、劳动力资源特色,培育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3、面向“三农”,扶贫贷款绝不能只重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在面向“三农”的信贷服务中,农行的扶贫贷款占了第2页共6页相当比例。因为它是农行支农的拳头产品,农行实行商业化动作,不仅不能放弃扶贫贷款,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