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为家感受爱的教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论文以班为家感受爱的教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复旦大学中文系高琬鑫中图分类号院G62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1-0568渊2014冤30-0009-02提及学生的教育,最先联想到的词汇往往是学校,而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班级的建设自然就成为了学校教育园地的重中之重。班级建设究竟朝向何方,新课程明确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家”是最能够带给我们亲近感觉的字眼,让班级变成学生的家,实际上它倡导的是让学生在一个自由、温馨、踏实的环境下,愉快地成长,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各个班级文化的建设,以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处于叛逆期,敏感好动,更需要通过自然、无形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中教案不可被忽视的重点,值得教师们去深入地挖掘和探究。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作为动词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主要是通过精神领域对人的影响,从而引导他的发展。即使是一个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只要他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会经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形成其独立的性格习惯,包括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因此,很多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定义,“人就是文化动物”。学生的身份,注定了他们的“文化化”的过程主要在班级中完成,班级文化就是指围绕着班级教育教案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直接而隐性的影响力,决定着它是教育教案中至关重要的元素,虽然它不会直接作用于教案,也没有显性、客观的指标去衡量它的成果,但它本身就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促成学生健康身心和优良品格的养成,并形成集体效应,带动一些消极或落后的学生,从而辅助学生们以更积极、正确的姿态,投身于学生的主要任务当中,促进教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相反,不良的班级文化往往会扩大一些学生本身的负面元素,无益于积极向上的人格养成,也不会为教育教案的开展起到驱动作用,为学生的成才带来了隐患。二、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在汉语中,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有人才有文化。新课程所倡导的班级文化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此,要建设高中的班级文化,首先要了解作为这一教化对象的人群,即高中学生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对症下药,针对他们自身的需求与成才的需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高中生整体的可塑性很强,但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又须慎重。1.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他们直面高考的压力,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加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说教、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将高考视作决定人生的唯一契机,使高中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无形中加重了他们在校接受文化课教育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性不高。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除却一些班级干部,往往很难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论是班级板报等“硬件”的打造,还是一些不定期的班级活动,总是固定的几个身影,集体活动往往演变成几位学生的展示平台,而其他成员即便心有余力,也会惯性地将自己置身于班级活动和建设之外,形成恶性循环。2.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还处于形成之中,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事物极为敏感,不可马虎对待。而当下大多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的个性极强,不太习惯群体性的协作,不易形成班级凝聚力。加之各种传播媒介的更新普及,已经拥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中生,往往会通过课堂外的很多其他途径接受社会世事,呈现早熟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引导时,更需谨慎待之。3.高中不同于小学、中学的另一个关键质素,就是学生分层明显,最基本的分层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实验班等班级的设立,使班级之间的生源质量出现差距,对于那些未进入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自己所在班级的评价就很难达到预期,不易于调动他们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