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班风)建设方案设计班级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活动设施的购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制度部分,包括班级中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也包括班级中那些无形的习惯、约定俗成的规范,甚至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和风气等等;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文化的观念部分,包括班级的理想、信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和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想,主要表现为班级风气,即班风。其中,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但也有研究者从其他角度探讨了班级文化的内涵问题。孙晓燕从培养学生自主素质的角度探讨了班级自主文化问题,认为,包括“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并论述它的心理学依据,人的自我认识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生理自我,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大约在1岁末到3岁的时候是生理自我发展阶段,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是社会自我,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阶段。三是心理自我,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个体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意识,其主要心理成分有:自我认识(如自己对自己的知觉观察、思考、想象、判断、分析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的情况等),自我控制(如自我动机、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等)。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最具本质的特征,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才成为一个清醒的个体,能动的个体,一个知己知彼的个体。而初中生,尤其进入初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进入心理自我期。因此,在实施主体教育的实践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其已具备了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张世杰介绍了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理念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班级成员共同奋斗的方向,是师生群体共同意志的象征,也是实现班级整体价值观的动力。在魏书生主导的班级文化中,培养的是主动发展的学生,这是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带班的主要目标。二是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指的是绝大多数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是关于教书育人和学生发展的评判标准。学生的群体价值观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符合班主任的班级价值观要求的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魏书生的班级价值观主要有以下要素。1.学生主体观。魏书生一贯主张,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的原则。2.教师服务观。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魏书生在师生关系上反对班主任的个人中心意识,反对班主任把自己摆在保姆、警察和监工的位置。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3.学生助手观。魏书生在十多年班级管理生涯中始终不渝的信念是:“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把学生放在助手的地位,不但有利于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再单纯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4.主动发展观。在学生发展问题上,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了“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个体”的信念。这种观念使他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了先育人后管理的传统。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学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