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流概述自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以来,人们对物流理论的研究和有关的物流实践都在不断深入。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物流的解释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甚至错误。例如,将物流简单地解释为“物资流通”,或者将物流理解为“物的流通”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流,我们应该从物流所处的环境及其与周边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入手,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来认识它。第一节商流与物流社会经济分为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物流是属于流通领域的一种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重生产,轻流通”,严重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流通产业受到重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流通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一)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消耗着各式各样的物质资料,同时也有无数的工厂或其他制造系统不停地生产和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消费者如果不能得到所需要的物资,社会经济将会发生紊乱。生产者只有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才能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使生产者的各种劳动消耗得到补偿,也才能有条件组织再生产。因此,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建立通畅的渠道,这就是流通的任务,所以流通被称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流通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它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很少,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通过比较直接的渠道建立交换关系,流通的形态是初级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工厂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大大增加,生产地和消费地逐渐分离,生产者想要直接和消费者见面销售自己的产品变得相当困难,往往要通过市场这个环节,即流通领域的过渡,才能将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加重要了。现代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出现多样化,生产方式趋向多品种和小批量的形态,生产规模趋于大型化,分工趋于专业化。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并开始走向国际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流通领域现代化已成必然的趋势。(二)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关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又反作用于生产。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流通的规模和方式。生产是流通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源源不断供给市场的商品,当然也就没有流通。反之,流通也对生产有反作用,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速度。生产者的产品只有进入了市场,通过流通领域到达了消费者(用户)手中,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生产者不能收回必要的补偿,也就失去了再生产的条件;销售不出去的产品生产得越多,生产者蒙受的损失就越大,这是明显的道理。另外,生产的原材料也要通过流通领域从市场获取,如果流通渠道不畅,生产者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原材料,生产也会陷入困境;或者在流通领域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使产品成本随之上升,生产者也会在经营方面面临困难。生产越发展,社会财富越丰富,流通的反作用越显著。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由于流通产业未能及时跟进,以致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混乱,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日本政府才最终扭转了其流通落后的局面,并通过不断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技术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来建立高效通畅的物流体系。日本流通体系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保障了经济的平稳发展。(三)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丰富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来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社会产品种类的增多和数量的增长,给流通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众多的产品不能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或者生产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得不到保障,提高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