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第一节统计法概述一、政府统计的概念和任务1.概念:是指国家机关(主要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行政管理活动。2.职能:信息、咨询、监督。3.任务: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一项法定的基本任务。(2)为各级统计机构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二项法定的基本任务。(3)各级统计机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实行统计监督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三项法定的基本任务。二、统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1.概念: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2.特点:统计法作为规范统计活动的法律规范,与其他类别的法律规范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统计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这是统计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2)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体系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调查制度、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由有关机构以办法、规定等形式发布实施,是统计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2)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及时性,是指要按统计法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时间,及时地上报统计数据,不得拒报、迟报。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四、统计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五、统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在整个统计法体系中,统计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统计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六、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的、并于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七、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统计行政规章分为两类:一是地方统计行政规章,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二是部门统计行政规章,即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第二节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一、统计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统计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统计法所调整的统计法律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法律规范,对各项统计法律制度和全部统计法律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准则。二、统计法有哪些基本原则:(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主要内容: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主要内容: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主要内容: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统计调查对象应当依法履行义务。(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作为统计调查对象之一的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受法律保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主要内容:应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