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其应用[内容概要]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强化理论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衰减四种类型,具体的方式有固定间隔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可变间隔强化、可变比率强化。挫折理论主要包括挫折产生的原因分析、挫折的行为表现形式、挫折的容忍力、消除挫折的方法等。[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真正涵义;理解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的实质内容;掌握强化方法使用的技巧和消除挫折的方法。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一切有意识的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支配。而人的心理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发挥,也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实现。因此,研究如何激励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问题,应把研究人的内隐的心理活动与研究人的外显的行为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管理活动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使被管理者在生产、工作中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增加,消极的破坏性行为减少以至消失。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正是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改造和转变人的行为的问题,各学派试图从不同的途径去分析和解决。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以达到改造行为的目的;归因理论认为,是人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动着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挫折理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的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目的。以上三种理论,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解决行为改造问题,为管理工作培养和发展被管理者的积极行为,削弱以至消除被管理者的消极行为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多种方法。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第一节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的行为与客观环境刺激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求改造人的行为的方法,而不重视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例如,斯金纳就认为,不应从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来寻找对人的行为的解释,而应从决定行为的那些外部条件来解释人的行为。这个理论强调,通过控制刺激人的外部环境中的两个条件来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两个条件一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目标;二是对行为结果的奖惩。一、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在管理中,运用强化理论改造行为—般有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一)正强化正强化是运用刺激因素,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简单的正强化,如小学生拾到一支钢笔交给丁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学生表扬了这个拾金不昧的学生,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个学生就受到了有力的正强化。他以后拾到东西交给老师的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就增大了,甚至把妈妈给他的买冰棍的钱也交给了老师,谎称是在校门口捡到的。在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中,正强化是最经常使用且易收到良好效果的强化方式,能起到强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认可、表扬、赏识、增加工资和奖金、提升、分配好工作等等。在管理中运用正强化手段比对儿童行为的强化要复杂得多,管理中往往是在人发生了许多积极行为后才给予一次正强化。例如:在医院管理中,年终要通过许多步骤评选出年度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和表现出色的护理人员,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们优秀医务工作奖或优秀护理工作奖,并颁发奖金。这些措施既能起到加强被强化者积极行为的作用,也能使其他人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大。(二)负强化负强化指的是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职工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如果职工能按要求行事时,即可减少或消除这种不愉快的处境,从而,这也就增加了职工符合要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因此,负强化与正强化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采取的手段则不同。(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