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案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认定办法为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夯实养殖业主治理粪污的主体责任和所在乡镇(街道)的监管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防治规划,对照农业部《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XX市《2018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点》,结合我镇实际,就做好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制定如下《认定办法》。一、目标任务按照省市目标任务,2018年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一是禁养区以外的畜禽规模养殖场100%通过达标验收,二是非规模养殖场100%通过达标验收,三是禁养区内已经关闭的养殖场100%拆除或转产,做到应拆尽拆、应关尽关,禁养区内无反弹复养、无应关未关问题,其中单独建设的专用猪场须拆除房屋,其他辅助用房的须拆除养殖设施或转产。二、整治上报时间和验收要求在每月30日前对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治理污染情况进行自验并上报,10月底整治不到位的必须上报关停拆除资料。三、畜禽养殖场整治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整治后,要达到“三无一有”总体要求,即无超标废气扰民,无超标废水和粪便直排,无环境信访纠纷,有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符合防渗防漏等要求的粪便、沼气或污水贮存、输送、处理、利用、雨污分离的设施,养殖场区内外环境整洁,本镇规模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6%以上。(一)治污设施标准。畜禽养殖场要落实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措施,选择建设干粪场、沼气池、储液池、污水设施等配套设施,储存池容量不低于0.2立方米/头。养殖场要落实专人负责治污设施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等,同时要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执行到位。(二)生态消纳标准。养殖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还田等途径进行生态消纳处置的,需流转或协议方式确定配套消纳第1页共3页用地,保证污水去向可靠,并配套建设储存池、密闭输送管道等设施,满足最大存栏量6个月的排放总量,配套用地面积按生猪存栏5头不少于1亩的标准,用量不得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的养分量。对具有不同畜禽种类的养殖场,其规模可将鸡、牛的养殖量换算成猪的养殖量,换算比例为:30只蛋鸡折算成1头猪,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三)废水排放标准。需设置标准化排放口,无粪污直接排现象。每个养殖场只能设置一个标准化废水排放口和雨水口,需采用明管明渠,并设立排放口标识牌,设置检查井。养殖场废水经处理后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国家和省出台新标准的,按新标准执行。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在线监测设施。(四)废气排放标准。养殖场应当建立控制恶臭的相关制度与措施。臭气浓度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593-2005)要求。妥善利用沼气,不得直接向外环境排放。养殖场区、畜舍、器械等消毒应采用性能较好的消毒剂和消毒措施(包括紫外线、臭氧、双氧水等方法),提倡采用非氯化的消毒措施,防止产生氯代有机物及其它的二次污染物。鼓励采用畜禽养殖废气治理技术;鼓励在养殖场周围构筑防护林。(五)日常管理标准。养殖场要根据“一场一策”整治提升要求,加强日常管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粪污处置利用、污水排放、病死动物处置都要有完整的记录台账;养殖场内无粪便遗洒、污水横流等现象,保持整洁。(六)种养循环标准。鼓励开展畜禽粪便就近利用、就地消纳的种养循环生产,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染循环利用治理模式,规模养殖场鼓励推广“养殖场+沼气+大田利用”模式;非规模密集村或小型养殖场(户)鼓励推广“户用蓄粪池+田头调节池+大田利用”模式,走“村(居)搭桥,养殖场和种植业基地对接,经纪人队伍或村级运行服务组织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区域循环模式。四、验收程序1.乡镇初验。畜禽养殖场完成整治任务后,第2页共3页由本乡镇(街道)组织初验,初验合格通过后,本乡镇(街道)在每月30日前上报市畜治办。2.市级验收。市畜治办将根据本乡镇上报的自验报告,由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和环保等部门将于11月份组成验收组对养殖场整治情况进行资料审查和现场复核验收。3.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