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处置预案大理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了解大理州2006-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价大理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处理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测系统所收集的aefi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州共报告aefi78例,其中一般反应8例(10.26%),异常反应49例(62.82%),偶合症12例(15.38%),不明原因3例(3.85%),实施差错事故6例(7.69%)。在所使用的20种疫苗中有12种出现不良反应,以肺炎疫苗发生率最高。在报告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过敏性皮疹(25.64%)。结论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预防接种aefi监测系统,可提高不良反应报告的敏感性和利用率。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操作,准确掌握禁忌证,选用免疫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疫苗,以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1]。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aefi受到了公众和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开展aefi监测,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为了探讨aefi的发生原因,控制和降低反应率,现将大理州2006-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资料来源于大理州2006-2010年aefi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和辖区各县市上报的个案调查表。1.2aefi分类参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试行)关于aefi的定义和分类,即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第1页共4页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按发生原因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事故(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6种。1.3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病例报告2.1.1aefi报告和分类2006-2010年全州共报告aefi78例,其中一般反应8例,占10.26%;异常反应49例,占62.82%;实施差错事故6例,占7.69%;偶合症12例,占15.38%;不明原因3例,占3.85%。无疫苗质量事故和群体性接种反应报告(表1)。2.1.2报告发生率根据20062010年aefi监测数据显示,由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引起的aefi比例最高(23.08%),aefi发生数又以第1剂最多,从第2剂开始逐步减少,与全国2007-2008年aefi监测结果一致[4],此外近年由于监测力度加大,百白破疫苗2-3针和乙肝疫苗2针偶合症报告增多。aefi主要发生在4-11月,理论上不存在季节分布差异[5],考虑与此期间开展的强化、普种等较多致接种剂次数增加有关。病例多为2岁以下儿童(62.82%),这年龄段正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集中时期,实施安全接种,减少aefi的发生,意义重大。同时,随着近年麻疹强化免疫、乙脑和乙肝补种等工作的经常开展,大年龄组儿童的aefi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要密切关注。3.2aefi临床损害发热、局部红肿和硬结等一般反应报告,占aefi总数的10.26%,明显低于全国占aefi总数4/5的水平[4],漏报现象突出。卡介苗接种后多发冷脓肿和淋巴结炎,占16.32%,因其治愈缓慢,处理复杂,对预防接种工作影响较大。需重视的是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易偶合sids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等症,且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较多,因其发病月龄和两种疫苗接种时间相重,故发生率较高。虽大量研究结果未能证明接种与sids有因果关系[6],但对早产和低体重儿接种此类疫苗时应慎重,避免产生严重后果。第2页共4页3.3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大理州从2008年建立aefi监测系统以来,通过组织培训,监测工作正逐步完善,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漏报、迟报,重视异常反应,忽视一般反应,重视二类苗,轻视一类苗等现象。报告率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efi监测系统的完整性、灵敏性和及时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对部分试点地区aefi培训效果评估及[7]以及对aefi报告的影响因素分析[8],同样基层无专人负责监测、监测人数不足,缺乏培训、督导和信息反馈,对aefi报告有顾虑等,是影响本地aefi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