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改革开放30周年档案事业发展状况档案机构的设置与演变文革后,根据中央【1979】6号文件和省委【1979】208号文件精神,于1979年5月建立了XX县委办公室档案科;1980年元月撤销档案科建立了XX县档案局,并恢复了县档案馆,局、馆合署办公;1983年县级机构改革,撤销档案局,保留了档案馆;1985年恢复县档案局,重新被列为县委、县政府直属一级机构,局、馆合署办公,下设办公室、业务指导股、专业档案管理股、档案馆。1996年,县直党政机构改革,县档案局被定为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直属县委、县政府管理,为县直一级机构,保留档案馆牌子,实行局、馆合一,一套人员办公的体制,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股、政策法规股、档案管理股。目前局、馆共有编制21人。队伍素质建设一是始终坚持“学习日”制度。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大家的政治理论水平,正确把握好档案工作的政治方向,促进思想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使得机关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机关形象明显提升。在2006年档案馆搬迁工作中,档案局、馆全体同志发扬团结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实现档案搬迁工作一卷不漏、一步到位和万无一失的目标,圆满完成了档案馆搬迁任务。并多次获得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三是每年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组织大家集中培训,学理论、学法规、学业务、学技能,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从1980年局、馆恢复以来,全局、馆干部职工参加专业教育培训累计47人次;培训全县档案工作者达每年35人次。使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普遍设立了档案室,配齐了档案设施和专职管理人员,各村委配备了档案管理兼职人员。造就出了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效率高的档案管理队伍,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上下协调、密切配合、制度健全的县、乡、村三级档案管理网络,为促进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馆库建设及基础设施档案馆址一直设在县委大院内,迄今为止馆库建设更新二次,库房面积不断增加,库房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以前,档案馆库房为砖木结构平房,总面积约144平方米。2003年,县委、县政府搬迁新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在新址主楼北侧建立一座钢筋骨架结构的档案新馆。新馆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馆顶为人字瓦面,有三层6个库房。每层有走廊,双层窗户,每层窗户均采用双玻璃,内有遮光窗帘;库房门和过道都为铁皮挟裹石棉,门窗全部嵌有双层密封胶条;馆墙面均为防潮涂料刮层,馆内地面均为水磨石,馆顶端为水泥平顶。办公、业务工作用房与库房之间有楼梯,隔离间和防火防盗门隔开。新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档案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施工设计,建筑质量达到国家丙级馆标准。1980年,档案馆仅有铁柜18个,木柜25个,到2005年,档案柜已全部换成密集架。馆内现有设备:空调2台,电脑1套,一体化打印机一台,去湿机1台,温湿度计7个,灭水器4个,照像机1台,录音机1台,音像防磁柜1台,电风扇14台,检索柜4个,档案装订机1台,建有阅览室、档案整理室,整理、查阅档案等设备一应俱全,基本能满足办公和业务工作的需要。馆藏概况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为集中统一保管和便于利用档案,县档案馆已陆续接收县直机关、团体、学校、乡、镇(区)的档案进馆,到2007年12月止,馆藏档案共有63个全宗,共计18450卷,排架总长度为2112m。除为少量的旧政权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外,其余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档案。民国时期的旧政权档案是1984年从县公安局接收进馆的,共计54卷。主要内容:一是国民党县、区(镇)党部“组织机构演变”、三青团组织机构演变、国民党政府机构和经济组织情况、帮会组织及淮河水静军组织情况。二是军警、宪、情报机构及其人员情况。三是1935-1949年教育、卫生方面形式的原始档案。四是国民党员登记表、三青团员登记表、学校师生花名册。革命历史档案有2个全宗27卷,包括了3卷历史档案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肃清匪特和剿匪反霸、扩军支前、淮海战役、建党整党、支部分布图、烈士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