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福利经济学第一节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2、效用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3、社会福利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社会福利分类: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2、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第一节帕累托原理1、帕累托改进(社会改进的标准)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帕累托改进的三种情况:(理解)(1)全体社会成员福利都有所改善,此时改革最理想,是可取的。(2)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其他人福利并未减少,是可取的。(3)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影响,此时改革是否可取,难以确定。帕累托改进的两种类型:(理解)一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我们叫做效率式改进(EI);二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我们叫做罗尔斯改进(RI)。2、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帕累托最优的三种类型1、生产领域中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下无论如何改变投入要素组合,要使一种产品产量增加,就必然使另一种产品产量下降。2、交换领域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有消费方式和商品总量下,无论如何改变交换比例,在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下降。3、双重帕累托最优:既要达到生产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又要实现商品组合的最优化,就是达到了双重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第二节帕累托最有条件与资源配置效率3、帕累托最优下纯交换条件在纯交换领域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注意:纯交换领域是只有商品交换的领域,不涉及生产或其他活动。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契约曲线(帕累托集):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了帕累托最优均衡交换点。阴影部分:共同偏好区A、B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点:帕累托最优状态点。此切线斜率——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