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環境不確定性與災害封面故事大城變廢墟:紐澳良的世紀大浩劫只不過意外轉了個彎,小風暴就變成了大怪獸!卡崔娜颶風在佛羅里達登陸之初,原本是一個小風暴,依其風速根本還算不上是颶風。在這場致命的風暴對灣岸地區居民造成浩劫之前的兩個星—期,卡崔娜只不過是個毫無危害的氣旋波形成於非洲外海,然後完全消失在大西洋之中。但在十一天之後的八月二十四日,這個氣旋波又重新出現成為熱帶低氣壓。這個氣旋先是消失,然後再度出現。接著,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又尾隨而來。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巴哈馬群島上空翻騰的時候逐漸增強,不久就成為熱帶風暴。原本只是無害的雲層和雨水,卻逐漸轉化成為地球上一股最具毀滅性的力量。八月二十五日星期四晚間,也就是這股熱帶低氣壓在溫暖的大西洋上開始漸次增強的十二天後,這股風暴以一級颶風之姿在佛羅里達南部登陸,命名為卡崔娜。卡崔娜帶來的傾盆大雨、水患與狂風侵襲了南佛羅里達洲的部分地區,至少造成九人死亡。卡崔娜並未到此為止。這股風暴離開佛羅里達南部之後,又轉回墨西哥灣。接著,卡崔娜卻出乎預測人士的意料,原本該向西北的路徑,卻突然間轉向西南。—讓人不敢想像的事情在週末發生了卡崔娜威力持續增大,成為五級颶風。一位颶風觀測機的飛行員拍下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呈現出卡崔娜在威力臻於顛峰之際的眼壁結構。到了八月二——十八日星期日下午,紐奧良市長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命令居民強制撤離。紐澳良災情剪影(圖片來源:CNN網站)以上內容為節錄於2005年10月CNN網站的報導。以爵士樂及美食聞名的紐澳良,一夕之間從觀光勝地成為一座空城。大自然的反撲力量,不分國家強弱,不論開發程度,環境的不確定性,隨時隨地存在於地球各個角落。而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一場人禍?在這一章當中,我們要去探討的就是環境不確定性的相關議題,帶領大家重新思索及反省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關鍵概念環境承載量、不確定性、調適災害、尺度、極端事件島嶼國家災害識覺前言災害的發生源自於環境承載量的不確定性;而環境的不確定性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現象。早期農業社會,先人對於環境的變異,表現為一種文字系統保留下來,如黃民曆、十二節氣等。這是自然環境不確定性所孕育出的知識系統,這種知識系統更進一步成為一種象徵,影響了社會的生活。而人類為了要克服環境的不確定性,產生了各種的適應與調適,例如:桃園台地的埤塘,就是源自於灌溉的用水需求,氣候無法配合,因此所作出調適的工程。除了工程面向的方法,進入法治社會後,對於環境的變異,則試圖以各種法令來因應環境災害的不確定性,例如水土保持法、地質法等的修訂。本章首先闡明地理學如何看待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與災害,接著說明全球與台灣常見的自然災害,最終顯示災害雖是自然事件,然而災害的形成與影響卻和空間內的政治、經濟結構密不可分。而調適與適應也與地方發展環環相扣。議題一:人文地理學如何看待自然環境?災害的詮釋災害的尺度災害的詮釋環境是動態的,因此具有不確定的特性。災害就是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所延伸。稱為「災害」實是從人類的角度去詮釋環境的不確定的特性,因為這些源自於自然不確定性的動態變化影響了日常生活。但是純粹從自然環境系統的動態來探討災害是不足夠的,人類對於環境的涉入與利用愈加深入,人為措施觸發災害的事實已不容忽視。(一)人類活動對環境不確定性的強化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對於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原來的殖民國家開始快速發展工業,工業化對於環境的影響非常嚴重。1960年代之後,地理學研究發現自然環境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產生很大的轉變,環境的不確定性本來是自然的常態,但是人類強化了環境系統的不確定性。(二)自然災害對人類系統的衝擊探討環境變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地理學強調空間分布不均的現象。從地方的自然環境特性來看,有些地方環境敏感度高,自然環境稍受變異,所受到的衝擊就大;另一方面,同樣災害的強度,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地方抗災、因應自然環境變異與災害復原的能力也會不同。因此,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必須在地方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