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第四节水圈洋流一、教学目标认知水平(1)知道洋流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洋流的多种成因。(2)理解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力培养(1)学生通过朗读概念把握关键词语,阅读课文理清分类,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并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德育教育(1)通过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2)通过舟山渔场的介绍,明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三、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地图法、讲解法等。五、教学流程1、组织流程抓住关键概念明读图分析懂成因结合旧知知分布联系实际知影响阅读比较分类清2、内容流程六、教学过程导入:演示1492年和1493年哥伦布两次横渡大西洋所化时间不同(1492年化了37天,1493年化了20天)的故事,引出海洋水运动的一种主要动态形式——洋流。2、洋流的概念:学生轻读课文P.53第三段,并思考关键词语、回答。教师总结,并用Flash演示强调表层、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大规模。洋流的分类:学生阅读课文P.53第4、5、6三段,思考:A:洋流的分类方法有几种?B:各种分类方法分别是如何分类的?C:影响洋流分布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1)按水温分类概念分布规律一般规律季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类(北印度洋海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1、热带、副热带海区呈环流分布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环流3、南纬40度左右,形成绕球的西风漂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按海水温度暖流(低纬→高纬)寒流(高纬→低纬)按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洋流2、对海洋生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1、热能在高低纬间输送、交换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3、助航暖流(低纬→高纬)寒流(高纬→低纬)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读图判断寒暖流,注意寒流、暖流流向上有何不同?强调是与流经海区附近的水温相比。(2)、按成因动力分类演示课件[举例]:风海流——南赤道暖流补偿流——秘鲁沿岸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密度流的形成4、影响洋流的主要因素(1)盛行风(行星风带、季风)——具有全球规模,主要的原因。(2)补偿因素、密度差异、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等。5、洋流分布的规律(演示课件)(1)通过旧知行星风带,讲解理想大洋的洋流模式图。(2)通过比较理想大洋的洋流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P54世界洋流分布图,理解世界洋流总体分布规律,并讨论、用简洁词语自己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为:A、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B、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气旋型环流C、南极大陆外围:形成绕球的西风漂流。(3)以明代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都选择在冬季启航,夏季返航引出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D、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演示Flash课件,请学生仔细看,再次概括洋流的4点规律。过渡指出:学习规律是为了认识规律,认识规律是为了利用规律,趋利避害来应用规律。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A、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B、影响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对大陆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演示课件、并总结)北极圈内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690N)例: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暖湿的气候b、寒流对大陆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演示课件)例:澳大利亚西部景观——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2)海洋生物世界四大渔场大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主要是在交汇处,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有利于浮游生物、鱼等的繁殖。(秘鲁渔场——涌升流;北海道渔场——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在北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