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第一章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识记:1.劳动关系的含义: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我国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2.劳动关系的本质:合作、冲突、力量、权力冲突的形式: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对资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罚、解雇。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再来的决定因素。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权力:是管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3.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从狭义上讲包括两方面:一方是雇员以及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雇员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角色: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提供有效的服务4.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二)领会:1.劳动关系的本质: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同时,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决策权力是管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拥有决策权力,使管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时间和场合,也可能会发生逆转。2.对”劳动”的理解:(1)劳动是人们改变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2)我国劳动是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主要包括:一、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二、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三、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四、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3.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比如建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等。个别劳动关系有以下两个特点:(1)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二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三是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四是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2)经济上的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的重点在于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1)独立自主性,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即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不存在着互相隶属或附属的关系。(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集体劳动关系具有明确的团体利益,工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劳动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利的工作者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