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措施研究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据此,分析了滁州市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压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中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皖江开发的桥头堡。但随着该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胁迫。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滁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实施“两型社会”的战略,这为滁州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含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者各有其侧重,相互补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其核心目标就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的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节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分层次的概念,其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即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二、滁州市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压力1、第三产业发展慢,比重偏小,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增速略高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旅游、交通、物流、科技等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型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远高于滁州市的当前水平。二战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由此看来,滁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皖东地区的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可以承载的人口密度、产业。在资源与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把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降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依靠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第二产业的总量大、比重大的现实情况,虽然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品档次、产业规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速度甚至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滁州市十大主导行业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都排在前列;说明滁州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高污染、高消耗的模式。三、滁州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对策措施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这是形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