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教育配套改革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XX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的方案》(内政字〔2006〕123号)及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村牧区教育发展,深化农村牧区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教育配套改革提出如下方案。一、坚持农村牧区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自治区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切实加快农村牧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农村牧区教育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机制环境。积极推行农村牧区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建立“校财局管”、“旗区教育结算中心”等管理方式。全面排除d级危房,逐步解决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的负债问题。深化农村牧区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农村牧区各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牧区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教师、学生人数和公用经费标准,逐校足额编制中小学经费预算,确保资金安排落实到位。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规范学校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继续完善确保教育经费“三个第1页共3页增长”政策措施,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市、旗、乡三级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为教育发展、教学科研、教师奖励、学生资助提供良好的经费补充。三、集中抓好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坚持走教育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农村牧区劳动力向中心城镇转移的新形势,本着集中办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按照“苏木乡镇办小学、旗区办初中、市旗区办高中”的总体思路,以培育和建设优质学校为重点,加快农村牧区撤点并校步伐。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规划(2006—2008)》。集中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与建设,扩大农村牧区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利用闲置出来的土地、校舍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在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确保学生不辍学、合格教师不下岗、教育资源不流失、农牧民负担不加重、教育教学质量不降低,逐步提高农村牧区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四、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如期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坚持应用为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继续落实对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扶困助学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十二年教育。加强农村牧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状况的监测,进一步落实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的责任。继续做好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五、深化农村牧区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严格编制管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牧区教师人事制度和第2页共3页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妥善安排和合理分流富裕人员,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原则选用人才,建立教职工定期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