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淺談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區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江蔥一、前言:大屯山受到火山地形的影響,由東向西逐漸降低,整體形勢像扇狀,朝向海岸展開,在南北方位呈一山嶺一溪河之連續排列的獨特地形景觀。大屯溪源自於大屯山,由北面的桶湖石階口與南方的湳空底的流水在三板橋匯集而成,自東向西流入海,從上游流經三芝鄉的三板橋、龜子山橋而到淡水鎮中和里、屯山里而注入台灣海峽。它灌溉了流域中的農業產品作物,同時也帶給當地居民豐富的生活與人文資源,(包涵三板橋、龜子山、店子、…溪底、草埔尾、小忠寮、番社前、石頭厝、六塊厝等區域)(圖一)。二、傳統聚落:(一)聚落的分佈與佈局依據一般分析研究,將台灣的聚落大略分為集村(compactsettlement)和散村(dispersedsettlement),李乾朗(民77)並指出北部多散村,南部多集村,還提到水的泉源原始景觀與漢人開墾及防禦,都是影響聚落分佈的因素。台灣的聚落型態分佈非常複雜,特殊情況也很多。草埔尾、小中寮、番社前,這溪些地區在漢人入墾之前,先住民在此就已經有了聚落,可惜這些聚落現在都不存在,在漢人的聚落中,大都著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重向陽背風的地勢,水源充沛,附近地形比較能便利於農業耕作。本地區大多數的聚落都是散村和獨立家屋。第3页共14页第2页共14页圖二:以「亂石砌」堆砌的梯田圖三:大樹下的土地公廟﹝攝於草埔尾﹞「圖五」溪邊的土地公廟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4页台灣古代聚落的佈局,大約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以街屋的單位所組成的,很多的街屋都並行排列面臨同一條街道。每一間房屋均具有居住和商業的功能。日後如果條件足夠,將可能就逐漸地發展成為城市。另一種是以合院住宅所組成的聚落,房屋不是面臨一條街道,有的更沒有主要的街道。本地區的聚落是屬於山坡地形的農村住宅,居民也大都以農為業,這種聚落的佈局主要是適應地形而建築。本地區所產的安山岩、沉積岩,早期開墾者都用來堆砌梯田及坡崁或堆…建檔土牆、護坡等﹝圖二﹞。同時也以這些石材取用來砌建住宅的材料。本區的聚落都不大,而且分散居住,居民的信仰只有在大屯溪的山邊大樹下﹝圖三、圖四﹞或田邊、溪旁﹝圖五﹞建有數處土地公廟及有應公廟,而沒有大的寺廟,近年來隔壁村落--屯山里番社前建有一座保安堂,這座廟便成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二)中和社區的簡介第4页共14页第3页共14页(圖六)李家製茶、碾米廠(圖七)李家引用大屯溪水利(圖八)李家祖宅三合院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4页中和社區位於大屯溪中游河畔的一處聚落,在草埔尾崙與番仔崙之間的地帶地勢較低而平坦,民居大都建築在平地與向陽坡上座北朝南或座東向西,這樣受到天然屏障阻隔東北季風,並享有充分的日照。早期居民大多以種植稻田、蕃薯、茶葉為主本地在六、七十年前李姓、潘姓陸續興建兩處製茶工廠並兼輾米工人,舊宅現仍存在(圖六),其主要動力都是引用大屯溪築圳導入之水利(圖七),目前這兩座建築物已廢棄不用。山坡地所種的樹林主要以相思樹為主,相思樹苗種植六、七年之後便賣出給商人砍伐,裁成枕木或燒成木炭(在山邊築有炭窯就地燒成木炭,再往外地販賣)載運往外地販售。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人口逐漸外流,目前居民約有180戶人家,以李、鄭、林等姓氏家族較多,大多為務農,部分農田也辦理休耕、時植蔬菜為主。三、傳統建築:(一)平面類型在傳統民居室內的格局與空間,都顯示出居住的家人,反應他們的生活方式,正表達出家庭倫理尊卑的次序在平面佈局上,房子中央的是代表位尊,離中央遠的房間,就是表示位卑;在屋宇的高度方面,位尊的空間較高也比較寬敞些,在材料施工與裝飾方面,也都比較講究;位卑就比較低矮逐漸而下,這便是主從分明、高矮有別、尊卑有序。在傳第5页共14页第4页共14页(圖九)李宅水車堵裝飾(圖十)潘宅水車堵裝飾(圖十一)潘宅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