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生产力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探讨-以中钢为例指导老师:陈得发教授学生:石正平(中钢)林芳在(中钢)邱文亮(中钢)张鸿昌(中钢)1绪论:1.1研究背景与动机:就衡量制造业绩效的众多指针来说,「生产力」是一个相对普遍、浅显的概念,也是应用较广的工具。不同行业、时代的产业也许对「生产力」有不同的定义或者评价的方法,但是大都把「生产力」视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之一。(郭天耀,民90)服务于制造业,长期以来我们除了深刻地感觉到「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外,组织结构也不断调整,究竟这些变化之间存在那些相关?有没有规律?或者,有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推测未来?这些都是引发我们研究兴趣的原因。就一般的认知而言,所谓生产力概指「从投入到产出间各种软、硬件的综效」,而这种抽象的「综效」本身不会创造利润,创造利润的是运作于其间的「人」,或者更精确的说,是「组织」。企业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竞争环境时,在追求绩效提升的前题下,必须随时做出各种层次、范围的调整,以因应环境快速的变化,并确保组织的竞争优势或者重新取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柯恺瑜,民国89年)实务上我们也发现「组织设计是连续性的、动态的」(卢渊源,民国72年),绝不是任何一种僵化的原理原则。在特定时期、条件或者面对特定的竞争(对手)时,往往必须设计一个特定的组织,去执行特定的任务。」(Drucker,2000)彼得杜拉克所谓「特定时期的特定组织」除了是指组织理论中,水平整合的任务编组外,也间接提出一种组织结构随着时间不断演化,以因应不同竞争环境的看法。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不同的设备直接或间接造成制程的改变,也同时迁动人力需求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前者除了关系传统所谓「蓝领」和「白领」的比率变动外,也涉及年龄和技术层次(知识密度)分布的问题;后者更与所谓「组织竞争优势」息息相关。过去的相关研究指出:企业所选择的工作组织不仅关系企业的弹性与活动力,亦对组织绩效发生影响(沈正伦,民89),也难怪乎许多人在面对企业经营的诸多变量里,总是把「组织结构」列为主要关切的项目之一。除了因应竞争的主观因素外,企业的外部环境,诸如「环保意识的提升」、「社会形态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也都直接或间接促使整体生产力不断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客观的经营环境变化,受到影响最为显著的部份当属企业的「组织结构」。实务上,「组织结构」除了直接关系到管理方法的适当与否,从而左右经营的绩效,也间接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其重要性不可低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因应产业竞争态势的改变,个别企业的「经营理念」经常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修正,因此无论对传统产业或是新兴产业来说,「组织结构」必须保持极大的弹性空间,否则便无法适应这种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又从制度面来说,现代产业在传统的经营管理之外,必须充分了解、掌握「组织结构」的内涵,以及其与产业发展趋势间的关联,甚至建立一种策略模式,在每个阶段调整组织的结构,维持其竞争优势。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当「知识」已凌驾于「土地」、「人力」、「资本」之上,成为影响企业成败最主要的因素时,企业如何穿梭在知识丛林间,并持续其竞争优势,有赖「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其中所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当与企业的成长路径和愿景息息相关。虽然,有人认为「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新主流,而且这些人不会再接受一百年前企业模仿军队所建立的指挥控制型组织结构」(Drucker,1999),但是对大多数设备导向的「制造业」来讲,层层节制式的「流程生产」仍是主流,传统的阶级管理在短期内不会被淘汰,换句话说,大多数「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其实仍然循着传统的架构,缓慢地演变。我们虽然必须对所有新颖的组织理论保持警觉,却不可以因此而忽视「制造业」在传统阶级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中钢公司组织庞大,多年来除了在各个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用不同的员工,也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而调整组织结构,可以算是典型台湾传统产业的缩影。如果能藉分析探讨中钢公司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及早思考其中的问题,当能整理出某些对应的因果关系,提供做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