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科技大会发言稿[精选合集]科技大会发言稿张新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叫张新英来自XX县区纺织有限公司二分厂。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代表受表彰的所有人员,向一直以来关心和鼓励,给予我们科技工作者支持的各位领导同志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在工作上、在学习上、在生活上,给予我们的照顾和支持。我1988年毕业于XX省纺织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工作。历任生产技术科副处长,质检科科长,后纺车间支部书记兼主任,现任二分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个人先后荣获XX市“三八”红旗手、XX县区“劳动模范”、XX省“百项优秀职工技术成果奖”、XX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我所在的分厂被XX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党支部被授予XX市五好党支部,团支部被授予XX县区青年文明号,XX省青年文明号。这些荣誉是我们集体的结晶,我只是按照自己的职责,尽到了自己的一份义务。组织上却给予我这么多的荣誉,深感受之有愧,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组织培养了我,我应该为组织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在这里,我将近年来学习、工作的一点感受,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作以汇报。一、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坚持不懈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不淘自汰。一个人工作中无创新,不打自倒。我所从事的是棉纺工程学科,它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践性,1它需要精细化的观察大胆实践,破传统藩篱,独辟跷径;又需要管理的执行使其发挥作用。面对这些,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我有坚定的信心去实现这个目标,我始终把创新作为自己人生的阶梯和动力源泉。在质检科的几年间,我主持开发出抢战市场的普纺21支棉纱、精梳40支棉纱,填补了企第1页共6页业的一项空白。其中,普纺21支纱被评为XX省“百项职工优秀技术成果奖”,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三千多万元。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源泉。无论是在技改、管理、生产方面都力求创新。有一段时期,公司的产品经常出现质量波动。为了解决这项难题,反复翻阅资料,查找不足,当得知质量波动是并条工序方面时,我和同事连续几天在并条工序研究攻关,最终查找出了以改变并条齿轮来消除机械波的不足之处。后经反复试验,终于将问题解决。由此事所著的论文《优选并条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公司组织细纱挡车工参赛全省操作比武,为了取得比武的胜利,我先后带领选手到众多优秀厂家学习。面对优秀厂家的选手出色地表现,我发觉了自己选手的不足,特别是在时间上的差异。如果无所改观,失败注定是必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同志劝我:什么事不要那么认真,大不了放弃算了。我想做什么事,必须有必胜的信心,一定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在反复对比与别人的差距之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我们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以优势定胜局,最终以双手换粗纱的绝对优势,占领了制高点,取得了省比武的团体冠军。后经省科技厅等五家部门的认定,此操作法填补了国内操作法的空白,此后作为“河南先进操作管理方法”在全省推广,开创了细纱操作法的新纪元。2005年底公司提出向全国一流进军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产品质量。而当时的产品质量正被毛羽、异纤、棉球等纱疵困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根据自己经验,抛弃了传统思路,从小处钢圈钢丝,集棉器入手一举攻破了质量难关,从异纤的挑拣流程了进行了改造,有效的降低了异纤,吨纱为企业创利润800多元,为企业的长期目标铺平了道路,年为企业创收近400万元利润。近几年来我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普梳、涤棉混纺本色纱线标准》《镀氟钢领,钢丝圈的优选工艺配置》《异纤的发展和探讨》等数十篇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技术成果《fa507细纱机车尾轴套的改进和应用》《转杯纺纱大混筒工艺》已被公司采用,正在为公司的进步发挥效应。第2页共6页二、以行代言、任劳任怨,率先垂范是工作进步的保证。己所不予,勿施于人。无论什么事,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所有的一切只能是空谈。作为一名管理干部技术干部更应该如此。在学习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有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