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學大綱98學年度第2學期編號:3105154科目名稱:全球化與福利國家授課老師:呂建德英文譯名:GlobalizationandthewelfarestateJen-DerLueDepartmentofSocialWelfareNationalChung-ChenUniversityMing-Hsiung,Chia-I,621Taiwan,R.O.C.Tel:00886-5-2428307Fax:00886-5-2720810e-mail:jlue@sw.ccu.edu.tw課程說明全球化業已在世界各國引起廣泛的討論了。到底經濟的全球化對於福利國家的未來是一種挑戰或是一種轉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福利國家,乃是西北歐與美國等工業先進國家,有鑒於兩次大戰之間所爆發的經濟危機及其伴隨而來的社會動盪,透過國家諸多積極介入手段以尋求集體對抗社會風險的制度安排。如所週知,這個尋求集體社會安全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奠基在由凱因斯所提供的總體經濟管理理論:透過充分就業與國家總體經濟的調控等政策,現代國家得以提供福利國家賴以維繫的財稅基礎與可供以重分配的財源。凱因斯主義在戰後成為跨越左右兩派意識型態的經濟主張,為國家積極介入勞動市場與提供積極的移轉性支付(transferpayment)提供了一個堅強的理論辯護基礎。同時,也透過「管理式資本主義」的方式為經濟成長與平均分配提供了一個結合的可能性,而且不一定要透過將生產工具收歸國有的手段(Pierson,1991:26-28)。充分就業的目標得以完成,主要有賴於國家能有效控制資本的流動,這又透過各國央行有效的利率政策。透過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可以有效地調節資本的流動,並且侷限在民族國家的範圍內。這種「一國凱因斯主義」成功的條件主要有賴於戰後以美國為首,為了安定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所建立起來的布林頓森林協議(BrettonWoodAgreement)。布林頓森林協議取代了一次大戰前的金本位體制,而代之以美金本位體制,其手段是藉由各國貨幣以美金做為計價單位,透過穩定貨幣兌換率的制度使各國外貿交易得以順利進行。七零年代中期所出現的兩次石油危機破壞了布林頓森林協議所提供的穩定的交易環境。美國基於因素的考慮放棄了美金本位體制,而代之以浮動匯率制(Cerny,1990:222)。全球化對於福利國家繼續維繫最大的挑戰在於: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被迫」暴露於開放的世界經濟。過去是國家能透過某些制度與政策工具「管理」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則是各個民族國家浮游於競爭益趨激烈的市場大海之上,失去了國家駕馭市場機能的能力,並據以創造維繫大眾忠誠,保障公民福利權的資源。在經濟日趨國際化的情況下,國家如果考慮採取某些凱因斯式的政策手段來保護國內經濟,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凱因斯式的福利國家的失敗在於總體經濟需求面的管理已經宣告為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中間與微觀層次的調控(Cerny,1990:222)。國家已經不可能達成充分就業的目標(Offe,1995),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能提供多少有利具競爭力的條件來吸引外資的投入。國家在提高本國競爭力時必須採取若干措施,例如鼓勵某些策略性產業,但同時解散不具備競爭力的夕陽工業。在此一轉化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其代價就是造成某些所謂「不適任」勞工的間歇性失業與隨之而來的高失業率,這就是西北歐自八零年代末期以來所經歷的「結構性失業」困境。綜言之,由於下列三個因素的影響,福利國家賴以維繫的財政基礎受到嚴重侵蝕:1.資本市場的全球化2.勞動市場的彈性化3.經濟生產的國際化面對此一國際經濟分工秩序的重組與變化,到底各工業民主國家(俾斯麥模式的德國、貝佛里奇模式的瑞典與美國)是如何因應的?福利國家的去管制化真的是因應經濟全球化所不得不採取的因應策略,或是新保守與新自由主義政治策略成功使然?全球化對於台灣正茁生中的社會福利部門具有什麼樣的意涵?課程計畫時間主題/參考文章報告人備注第一週2月24日開學Introduction:為什麼研究全球RethinkingGlobalization:G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andSomething/Nothing第二週3月3日什麼是全球化?:概念與說明1.魏書娥(2001)全球化趨勢與全球化的思考。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呂建德的出路?頁159-192。台北:巨流。2.Giddens,A.(1990)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Stanford:StanfordUP,pp.1-29,55-78.3.*Polanyi,K.(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