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研究文/杭州市财政局农业处课题组一、财政支农绩效管理背景和杭州市财政支农现状(一)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背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要最终实现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央十个“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逐步清晰、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资金支持方面,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逐年加大,并且在财政投入上强调三个“高于”的要求。在财政支出逐年增加,特别是支农专项资金比重加大的情况下,吸收改进美国与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成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规与评价方法,通过评价体系对财政支农行为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报告,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杭州市财政支农的现状分析1.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支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相对仍然偏低。近几年,杭州市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不断的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从2000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一三.28亿元,增长了2.32倍,年均增幅达到了一八.5%,但财政支农占总财政支出比重相对仍然偏低(如表一所示)。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将突破400亿元,估算资金缺口在一五0多亿元以上。2.财政支农支出方向基本稳定,但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有待优化。杭州市财政支农方向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农村生产补助费、农村发展和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支出、扶持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集体农业(户)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的资金;二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主要用于大型水利工程,生产和流通重点基础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防护林、景观林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救济费,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下山移民的补助、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以及自然灾害救济。近几年杭州市财政支农结构开始转变为真正服务农村,财政投入真正起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但支出结构还有待优化,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尚待提高,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中对农民的直接补助需大幅度增加。同时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和资金的分配上,有些项目未能完全从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和安排,造成了资金的浪费。3.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初见成效,但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杭州市财政整合各支农专项资金,将分散在市级农口部门不同性质的资金集中合并、统一管理,起到了积极效果。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滞后,资金使用效果未能完全体现。特别是支农项目申报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项目实施过程中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监督,支农政策无法完全落实到位;支农资金从市财政——县(市、区)财政——乡(镇)财政——村级组织的层层下拨,造成资金运行成本增加,资金综合使用效率降低;部分县(市、区)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形成资金缺口,项目发挥不了作用,影响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支农资金的绩效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见,财政对“三农”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投入资金的数量,更应关注其支农的效益。如何适应新情况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政府对“三农”投入的重点和投入方向,如何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尽快构建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财政绩效考评机制、推进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当前摆在财政支农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二、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难点农业既是一个战略产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它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容易受到大自然灾害影响,即使是现代科学技术也难以做到完全不“靠天吃饭”。所以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弱势。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有以下难点:1.绩效管理项目涉及面广财政支农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