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創業中心運作主體模式演進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系王海光*摘要:我國的創業中心建設已經有很長時間,但重量不重質的現象較爲嚴重,本文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探討創業中心經營主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最佳運行模式,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孵化器在初創期是社會公共品,其投資與經營應由政府作爲主體,風險由政府承擔。當孵化器進入成長期與成熟期後,應不斷淡化政府的角色,由企業出任孵化器經營主體,形成企業化運作,同時對武漢市衆多高新技術創業中心進行了比較研究,對提高創業中心自身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關鍵詞:創業中心企業化效率分析創業中心在20世紀50年代發源于美國,是伴隨著新技術産業革命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1956年,美國人喬·曼庫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幷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企業孵化器。孵化器在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業,以及振興區域經濟、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1987年6月中國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創業服務中心成立。目前,全國範圍已有近100家創業中心,據對其中70余家創業中心的統計數字表明,入駐公司的總面積已經達884000平方米,種子基金24億元人民幣,孵化企業4,000餘家,員工70,000人,年孵化總值60多億人民幣。迄今爲止,中央政府已投資40多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已撥款10億元人民幣,1300多家企業已轉化4,000項技術成果。此外,經過十多年來的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孵化器在全國各地形成,即:綜合技術孵化器、專業技術創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國際企業孵化器、行業孵化器等等。然而,孵化器的運行效率參差不齊,本文從政府與市場邊界劃分的角度,研究在孵化器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政府與企業在經營孵化器的模式上的演進機理,從而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孵化器運行最佳模式。一、政府作用的經濟學研究(一)政府對經濟的控制範圍一直是個有爭議的政治問題①,過去的兩個世紀已經表明,市場是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但是大約一個世紀前,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都開始了干預經濟的活動矯正觀察到的市場失靈和經濟失衡.政府介入的增加使得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大大加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用于轉移支付和收入支持的財政支出占國民收入的份額,以及關于經濟活動的法規控制。在現代工業經濟中,經濟生活中已經沒有不爲政府所觸及的領域。“(二)市場與政府之間界限的劃分:政府的當務之急,不是去做那些人們已經在做的事,無論結果”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爲止還根本不曾爲人們付諸行動的事情②。市場體系的有序性最早在亞當·“”斯密在經典著作《國富論》中揭示,幷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認爲在所有可能的結果中,政府對自由競爭的任何干預都幾乎必然有害,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具有相互協調的關係,當個人追逐個人利益時,經常會增進社會福利。斯密關于市場機制運行的見解啓發了當代經濟學家,經濟學的理論家已經證明,在一定的條件下,完全競爭是有效率的,然而,市場經常會出現失常與失靈的情况,表現爲壟斷以及其他形式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外溢效應或外部性。亞當·斯密發現了競爭性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完全競爭和不存在市場失靈的情况下,市場會盡可能多地生産出有用的物品與*王海光,女,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系主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爲企業創業、人力資源管理;郵編:110036;電話:(024)62202212,13940152265;E-mail:w3h3g3@163.net勞務,但在存在著壟斷等市場不靈的情况下,看不見的手的效率特徵就可能遭到破壞。因此政府的邊界在于經濟是否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如果存在不完全競爭、外部性和公共品中的任何一種情况,政府都會在醫治這些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從政府的四個主要職能中考察現代混合經濟中什麽是政府行動的合適目標就會發現它們是:政府通過促進競爭、控制污染這些外部性問題以及提供公共品等來提高效率政府通過稅收和支出項目等手段,向某些團體進行傾斜的收入再分配,從而增進平等;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二、孵化器運作模式演進機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