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海嘯時代東亞經濟整合的產業基礎龔明鑫呂曜志第一節前言一、經濟區域主義與國家經濟安全冷戰之後主導國際關係變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是經濟的全球化,其特徵之一是生產要素除持續往已開發國家新產業流動之外,亦大量從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向東亞國家流動與累積。東亞國家就歷史上過去大部分是帝國主義殖民區域,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仍保有部分殖民地的特殊性,故在對外開放,接受國際資本作為發展基礎的模式上,日本,四小龍,以致於後來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歷經以關鍵資源與最終市場兩頭在外,發展加工貿易型經濟的模式。故東亞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貿易往來以及國際分工上,形成了區域國家間互賴關係的深化和廣化,因此跨國資源的分配與整合、分工體系的穩定機制等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家經濟安全上的重要議題,各國在關切的經貿主軸上呈現了多角連結與重疊現象。在經貿高度多方互賴的關係中,國家所受的安全威脅是多面向的,不再是過去現實主義所強調的武力威脅,單一國家的經濟問題也可能對其他存在產業分工關係的國家形成國家經濟安全威脅。因此,單一國家的政府政策不但在國際經貿秩序上的決定權逐漸弱化,維繫本身國家經濟安全的能耐也被削弱,必須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才能夠妥善促使整個互賴主體因應全球經濟的情勢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各國本身的經濟安全考量,是促使經濟層面區域主義興起的主因之一,而東亞區域各國本身的經濟安全又繫於區域間的產業互動基礎因此產業鏈關係對東亞區域經濟主義的發展具有決定性關係。Walter(1995)指出,冷戰結束後帶來的非典型安全威脅,是經濟區域主義興起的結構性原因之一。Achrya(2001),Narine(1998)亦指出對區域安全的集體認同,以及因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是東亞區域主義的核心概念。然而,區域經濟整合的安排形式,基本上乃是由區域本身的特色和國際與該區域的互動所決定,本身可以透過雙邊互惠行為(RTA、FTA等雙邊主義模式),也可以透過全球霸權在區域層次上的安排(如採多邊主義的國際組織),但不論何種形式,經濟區域主義的基礎根植於跨國間企業層次的產業活動關聯,以及國家層次的國家經濟安全共同利益(陳麗劦,2005)。二、東亞經濟區域主義的背景東亞的經濟區域主義,推動的主因基本上也根源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產業跨國網路效應。然而與歐洲區域主義不同之處在於,東亞區域主義的經濟與政治層面上步調並不一致,兩者之間的相互回饋效果也並不明顯。東亞因為受到冷戰時期美蘇勢力的影響,長期劃分為兩極陣營而缺乏交流與信任。冷戰結束後,美國透過扶植東亞新興工業國家進行出口擴張,在東亞一度取得政經的主導地位,但在1980年代中期廣場協議(PlazaAccord)之後,1東亞網路生產結構的觸角逐漸延伸至中國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在經濟制度的開放改革與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卻也突顯出東亞區域在權力分佈上存在多極體系並缺乏區域內制度性協商平台的問題因此東亞在經濟區域主義上雖然由於網路生產結構,以及企業間結合的市場力量推動而逐步形成區域意識,但仍缺乏正式的組織制度安排。11985年美、日、英、法、西德5個工業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秘密會晤並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以及其他東亞主要貨幣顯著升值,而後造成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勞力密集性工業開始面臨工資上漲與產業外移趨勢。我們可以從東亞最具規模的區域組織-東協切入,來觀察東亞的區域主義特性。東協雖然早在1967年成立,但初期的主要任務是防止區域內共產勢力的擴張,在軍事安全之外並不強調政治與經濟上的協同。因為東南亞國家在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擺脫殖民化的過程中主權的獨立成為經濟發展以外的優先追求目標,加上原本區域內的社會發展存在差異性,連帶的影響了東協整體的運作精神。這種精神反應在東協談判協商時採取的模式(TheASEANWay),也就是對內部成員國以及對外關係上的「一致」與「不干預」原則。這種強調任何提案要在所有成員同意下才能通過的全體一致原則(Musyaw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