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为规范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为基本配置标准,主要包括人员编制及结构、业务经费、工作用房、仪器设备等内容。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监测站在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配置标准和装备水平。一、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与结构标准本标准将原一、二、三、四级环境监测站调整为总站、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即一级站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中心站,由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中心站及国家各部门设置的行业监测总站。二级站为各省辖市、地区、盟(州)及直辖市所辖区设置的环境监测站。三级站为各县(市)旗及地级城市所辖区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本标准中各级监测站的人员编制是按照职责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的,同级监测站的人员数量因不同地区的经济或人口总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各级监测站要依据本标准,按照“因需设岗、按岗设编”的原则确定本站人员编制,形成合理的人员规模和结构。表一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与结构监测站级别适用范围编制标准(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例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一级站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80~85%3∶5∶2>5000亿元100~1501200~5000亿元80~120500~1200亿元60~90<500亿元40~80二级站市区人口80~85%2.5∶4.5∶3≥200万人100~150100~200万人75~11050~100万人50~80≤50万人40~60三级站县级市10~2575~80%1∶4∶5一、二类县10~20三、四类县8~12注:(1)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1999年不变价,以下同。二、监测业务经费与用房标准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财建[2000]438号)规定,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障费等)、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科学研究费和专项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环境监测业务费(不含人员经费)是维持各项环境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以重点保证。监测业务用房是环境监测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应满足监测工作的基本需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本标准为基础,逐步加大监测业务费投入,不断改善监测业务用房条件。表二监测业务经费与用房标准适用范围业务经费(不含人员经费)最低标准(万元/人.年)业务用房面积(m2/人)一级站东部地区3.0~5.0(直辖市可为4.5~7.0)≥40中部地区2.5~3.5≥35西部地区1.5~3.0≥30二级站东部地区3.5~5.5≥40中部地区2.5~3.5≥30西部地区1.5~2.5≥25三级站县级市2.0~3.5≥30一、二类县1.5~3.0≥25三、四类县1.0~2.5≥25注:有地面自动站的监测站增加经费4万元/自动监测子站·年;增加用房面积5~10m2/子站。三、监测站基本仪器设备配置标准本标准分为基本配置和专项配置。基本配置为各级环境监测站履行综合性监测职能,完成日常监测任务所必需的基本要求和基础配备(见附表三)。专项配置是根据本地环境特点,开展生态、近岸海域、沙尘暴、辐射和应急监测等专项工作所必需的基础仪器设备(见附表四)。表三各级监测站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11/万分析天平12312211121/10万分析天平11111自定1自定—3pH计(实验室用)2322322214pH计(现场用)22112自定11自定5电导仪2322322216离子计2312212217浊度计12112111自定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2112自定11自定9可见光分光光度计23223122110紫外分光光度计11111111—11红外分光光度计12自定1自定自定1——12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22自定1自定自定1自定—13等离子发射光谱11自定1自定自定1自定—14离子色谱仪22121~2自定1~2自定—15气相色谱仪22自定22—1自定—16液相色谱仪11自定11自定1自定—17油份浓度仪12112自定11自定18冷原子吸收测汞仪12111—1自定—19COD快速测定仪12112111自定20BOD培养箱33122132121蒸馏水器24224自定23自定22电冰箱或冷柜5~88~1055~105~103~552123水样采样器24223122124便携式流速测量仪23222121自定25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均应具有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数量以监测点位为基数。26大气采样器(1)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