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粮仓创建工作方案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随着我国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异常气候引发的灾害性天气频繁,耕地、劳动力和水资源的制约增强,以及人均耕地少、种植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生态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使我县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还不稳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全市创建百亿斤粮仓目标,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二、产量目标力争到2015年,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实现总产160万吨。其中小麦165万亩,亩产500公斤,总产82.5万吨;玉米140万亩,亩产500公斤,总产70万吨;大豆15万亩,亩产140公斤,总产2.1万吨;其它10万亩,亩产450公斤,总产4.5万吨。三、工作内容(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我县粮食稳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农田基础建设较差,抵御旱涝灾害能力低,要切实加强农田工程建设,加强高标准良田建设和灌区改造建设,提高旱灌涝排能力。按照“旱能灌,涝能排”和建设旱涝保收田的目标,利用地表水,开发地下水,积极发展节水灌溉;疏浚排水系统,进行桥涵配套;修建生产道路,建设农田林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工程建设、灌溉工程建设、农田排水沟的清淤开挖、桥涵建筑物配套、生产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等。第1页共5页积极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降低农民因灾收入损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和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二)提高耕地质量。一是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通过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全量还田,迅速提升土壤有机质;二是实施小麦、玉米秸秆还田。2012年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面积80万亩,2015年还田150万亩;三是土壤深耕深松。推广大型机械作业,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四是土地整理。依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农田,每年整理4万亩;五是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耕地质量监控,抓好地力与墒情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类别和品目,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推广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着力推广大型机械作业和复式作业(具备收获、耕作、施肥、秸秆还田、播种等功能)、免耕播种、玉米收获、土壤深松和高效植保等机械设备,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机服务水平,不断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到2015年,每乡镇建立5支农机专业服务队。(四)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花生、中药材、瓜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在粮食作物内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健全新品种引进繁育、区域展示和主导品种年度信息发布制度,每年确定6个左右优质高产小麦品种、5个优质高产玉米品种、3个优质高产大豆品种为主导品种。实施种子工程,在全县建立一个不少于4万亩的优质高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到2015年,粮食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品质明显改善,其中小麦优质率达到90%以上。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更新80%,种子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95%以上,病虫草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五)推广关键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第2页共5页结合、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播种、节水灌溉、防灾减灾、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支撑作用,使关键技术到位率达85%以上。(六)促进产业化发展。依托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