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调查培训资料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北京2012年5月目录第一章试点方案讲解.......................................1一、试点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主要任务.....................1二、资源产出率及其理论基础.............................1三、试点调查的主要内容.................................5四、指标解释和调查目录说明.............................9五、调查表说明........................................17六、报表的填报与数据质量控制..........................21七、数据处理和验收....................................23八、工作进程及安排....................................24第二章程序操作手册......................................25一、程序设置..........................................25二、调查对象的确定....................................25三、数据录入..........................................25四、数据审核..........................................26五、数据上报..........................................31附录一关于开展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工作的通知..............35附录二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调查方案........................41第一章试点方案讲解一、试点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主要任务目的:进一步完善资源产出率统计调查方案,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考核和数据公布等工作做准备;探索地区资源产出率指标核算方法,为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奠定统计工作基础。意义:资源产出率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反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更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五年“资源产出率提高一五%”的发展目标。通过本次试点进一步完善资源产出率统计调查方案,为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奠定基础。主要任务:开展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统计试点调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统计调查方案,探索地区层面资源产出率指标的统计方法和核算方法。二、资源产出率及其理论基础(一)资源产出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资源产出率是指主要物质资源实物量的单位投入所产出的经济量,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计算公式为:地区资源产出率=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主要物质资源消费量分母项主要物质资源消费量的计算采用“吨理论”,通过资源消费量加总求和的办法得出。主要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镍矿、石灰石、硫铁矿、磷矿、木材、工业用粮等一三类物质资源产品。分子项采用以某年为基期的不变价地区生产总值。(二)理论基础资源产出率(ResourceProductivity)是经济系统内地区生产总值与资源利用量的比值。其计算的关键在于确定系统内资源的利用量,这一数据的准确获取需要应用物质流分析(MaterialFlowAnalysis,MFA)方法。物质流分析是依据质量守恒原理,考察一个经济系统物质的输入、输出、存量和流动转化过程的一种方法,用于核算资源的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情况。一次资源、半成品、二次资源和最终产品一次资源指以天然形式存在的,未经过加工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原煤、铁矿石、原木等。二次资源指通过对一次资源的加工利用生产出的满足人类特定需求的产品。一次资源的边界比较清晰,二次资源在研究中可以根据特定需要划定边界,从而定义相应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比如铁矿石是一次资源,我们划定钢材为二次资源,则相应的生铁和粗钢为半成品,各种钢材制品为最终产品。(参考依据:《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化,物质流分析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欧盟统计局(Eurostat)在2001年正式出版了物质流账户导则,提出了物质流分析的标准框架,成为物质流分析研究的里程碑。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