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莞深高速公路附城至石碣段环境影响报告书1建设项目情况简述1.1地理位置莞深高速公路起于东莞市塘厦镇龙背岭,接梅观高速公路,经塘厦、黄江、大朗、寮步、附城至增城交界处的东江北支流,路基宽33.5m,双向六车道,全长近52km,按计划分III期实施。本期附城至石碣段(III期),从(莞龙路至石碣东江北干流南岸),长5.64km;另外南岸至东江北支流大桥中心段0.61km留待增城路段建设时实施。五环路是东莞市中心城区(近期城市规划范围)最外侧的一条城市环形快速干道,其功能是截流过境交通,连接东莞市周边城镇,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北五环,在莞龙路至石碣梁家村段约4.7km,与莞深高速公路线位几乎重合。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和包括业主、规划、航道、供电、地方政府等各个部门的协作,以及市长联系会议精神,决定五环路和莞深高速公路在该处修建共线的双层特大桥。在跨东江之前合线成上下两层桥,跨越东江南支流后在适当的地点分线并行。在石竭段莞深高速和五环路的建设面对同样的形势:两侧工厂多,经济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紧张,沿线基础设施限制较多,而且沿线开发没有预留高速公路用地,本线路跨越东江南支流和东江北干流,在这个地区两条路来修建过江隧道也是不太现实的。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工作和包括业主、规划、航道、供电、地方政府等各个部门的协作,最后确定这两条公路的路线和并线方案,利用高压线走廊为线路的交通走向,在石竭段两线并线通过。并行段按整体式路基实施,以高架桥方式建设,分上下两层,其中莞深高速公路石碣段走上层,北五环石碣段走下层(见图1-1)。莞深高速公路五环路图1-1项目地理位置图1.2路线走向莞深高速公路附城路段在已建莞龙立交处顺接二期工程,并在跨莞龙公路并与五环路合流,后跨东江南支流至石碣镇。石碣路段沿高压线走廊布线,跨崇焕路后五环路往西偏转,与高速公路完全分离。莞深高速公路最后终于东江北干流中间。1.3建设规模莞深高速公路主线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完全控制出入的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100km/h,一般路段路基宽33.5m,双向6车道,其他立交匝道40km/h,路基宽8.5m,单向单车道。本工程主线共有大型桥梁2座,一座互通立交,分别是东江南支流特大桥、石碣高架桥和石碣互通立交。(1)东江南支流特大桥及引桥东江南支流特大桥长2.645km,跨越东江南支流,主桥通航孔跨以河道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满足景观协调要求,兼顾航道中心位置,结合跨堤方案孔跨布置。主桥上层为莞深高速公路,下层为五环路。(2)石碣高架桥本工程主线石碣高架桥长达2.95km,工程规模大,穿越经济发达、高度城市化的附城和石碣镇区。本工程考虑城市景观的要求,高架桥的布墩要满足地面交通组织的要求,原则上跨径大于25m,交叉口尽量大跨布置,以使桥下通透,并利于桥下交通和避开各种管线。3.石碣互通立交石碣互通立交(梁家村处)不仅要解决地方路与高速公路立交,而且要实现五环路与高速公路分离,因而比较复杂。但由于五环路不收费,有相当车流会经五环路跨越东江南支流到深圳方向,因此会分流石碣至深圳的莞深高速公路的交通量。而且五环路在石碣崇焕路处已修建互通立交,据此可知莞深和五环之间的交通转化减弱,则立交将得以简化,立交规模将大大减小,并且石碣是高度开发的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此处已规划用地,地方要求以较少占用可开发地,立交规模占地相对受限。2.6.4河道炸礁工程拟建的东江南支流大桥桥址处于东莞水道最弯曲、狭窄的刘屋浅滩河段,河床均布裸露礁石,拟建大桥主跨布置在水深最浅的礁石区,而且主跨的左墩堵塞了现通航的主航槽,严重恶化了通航条件,鉴于以上情况,航道主管部门提出了重新开通一条能与文明样板航道整治工程通航相衔接,通航标准为国家内河四级航道的要求,为确保刘屋礁石浅滩河段的通航安全畅通及避免日后航道开发建设炸礁对大桥的安全的影响,航道主管部门提出了大桥必须“先炸礁后建桥”的原则进行建设,其主要的技术要求是在大桥轴线上下游各300m的通航水域内炸礁。安全范围内,按该航道规划的国家珠江三角洲至港澳内河三级航道通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