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机电设备状态检修综述范青川(黄河电力测试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摘要:实施状态检修是现代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状态检修的目的、初级状态检修基本策略和状态监测技术方面,阐述了稳步推进状态检修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机组状态检修点检定修状态监测一、状态检修概述水电站机电设备检修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事故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这三个阶段。其中,状态检修方式起源于60年代美国航空工业飞行器的设备检修工作中,80年代又在核工业中推广应用,并很快发展到电力工业的电力设备检修中。国内外一些电力企业应用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实践都能证明,这种设备检修管理策略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下是几种主要检修方式的定义:1、故障检修RTF(RunTillFailure):在故障已出现后,为把设备恢复到能完成要求功能的状态而进行的检修,也就是故障发生后才进行检修。2、定期计划检修TBM(TimeBasedMaintenance):按照检修规程的要求,在规定的大修年限到达时,无论设备有无大的缺陷和能否安全正常,均按时大修,大修间隔为3~5年。检修工作的内容与周期都是预先制定的,设备通过定期检修,周期性地恢复至接近新设备的状态。3、预防性检修PM(PreventiveMaintenance):在预定的停机时间或按照规定实施的,旨在降低故障的可能性或功能劣化的检修。即在故障发生之前、功能明显劣化之前进行的检修,以预防故障的发生。4、状态检修CBM(ConditionBasedMaintenance):就是通过先进的监测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机组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记录和分析,采用在线或离线故障诊断系统,尤其是专家系统等,对机组现存状态做出科学评估和趋势分析预测,从而合理地确定机组大修的必要性和时间。状态检修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和管理模式。5、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围绕可靠性这一设备的重要的状态特征来开展的检修活动,就是努力使设备规定的功能保持正常。通过一套特殊的程序来为设备和零件确定有效的、经济的预防检修任务,并规定检修或监测间隔的一种系统方法。首先选择要进行分析的系统,明确系统的边界、功能,进行故障模式、后果、逻辑树分析等,最后确定合适的检修策略。RCM是状态检修的发展和完善。二、状态检修的目的定期计划检修是目前能够采用的有效的防止或延迟故障发生的重要检修手段。定期计划检修在为避免突发故障造成巨大损失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是目前必须采用的有效的检修手段。但是定期检修与先进的检修方式相比是存在诸多弊病的,如:不科学,检修的盲目性大,缺陷和故障不明确,只能在拆解中检查到什么缺陷再予以维修或更换,并且还要受到轮换性备品的存储和备品到货期限的限制,以致于多数情况下设备还要继续带病运行一段时间;不经济,到期必修,可能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对无大缺陷部件,反复拆卸,反而对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利。为克服以上计划检修的弊病,实现优化检修策略,提高等效可用系数,杜绝或减少非计划停运,降低财力、物力支出就是我们实施状态检修的目的。三、实施状态检修的基本条件和原则1、实施状态检修的基本条件:电力系统要有足够的备用容量;机组或设备健康状况要好;机组或设备必须进行可靠的安全性评价;实施状态检修的机组或设备必须制定有效的故障应急预案。2、实施状态检修的原则是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并从以下几点具体选择实施状态检修的机组或设备。(1)安全性。首先考虑对机组、系统和对人身的安全影响大的设备。(2)可靠性。选择对机组运行可靠性影响大的设备。(3)高效性。选择对机组运行效率影响大的系统或设备。(4)费用考虑。选择设备价值量高,作用重大的设备。(5)其它因素:设备损坏的模式、设备损坏的频率等。四、初级阶段实施状态检修的基本策略1、明确目标、统一认识初级阶段实施状态检修应在现行检修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设备的重要性、可控性和可维修性,科学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检修方式,形成一整套融故障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等为一体的优化检修模式。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