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安全行为准则一、不安全行为分析1、人的行为模型需要:由于人体内部及外部刺激产生的期盼反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物质的。可能:主观具备的为实现需要而驾驭主客观条件的能力,主客观条件有。是否有安全操作规章可循,自己的技术能力,物质工具条件,是否做过危险分析,是否有安全作业施工设计等。权衡:将需要与可能进行比较,分析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差错,制定出克服困难的方案。评估:对行为后果价值及成功的概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选择:选择行为方式、技术路线、创造行为条件、技术(物质及环境条件)。试探:试探性的心理准备、准备随时修改或停止行为。经验:经过几次试探之后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正反馈)或失败的经验(负反馈)。强化:行为中不断得正反馈,因此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达到成功,证明行为正确。调整:当出现负债时,不断调整行为方式,变负反馈为正馈,也将得到成功。失误:在不断负反馈(如轻伤或险情)的状况下坚持冒险,最终导致重大失误(事故)2、事故模型事故直接隐患----人体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方面的缺陷,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物指机与环境),即人与物之间没有做到安全匹配。隐患后果:①肇发事故;②扩大灾害。事故肇发过程-----单纯物的不安全状态肇发事故,如“汽车掉了轮子而翻车(不超载、不超速);锅炉不缺水超压的情况下爆炸等极为少见。当前机器可靠性安全性均较好,强度设计安全系统较完善,安全系数较大,机具自身达到肇事极限的可能性很少,肇发事故的概率很低,一般不到事故总数的10%。----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的事故(包括单纯是人不安全行为肇发事故及不安全行为引发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90%。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触发条件,造成机具或环境中的能量失控,肇发事故,产生损害。事故损失的大小还取决事故减灾管理的水平,而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对人的减灾行为管理,所以对人的安全行为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关键。3、不安全行为的概念从安全工程研究的角度讲,安全的领域就是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事故造成的损失。一是研究在事故发生之前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的技术;二是研究事故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的技术。不安全行为也包括两个函义,一是指易于肇发事故的行为,二是指在事故过程中扩大事故损失的行为。从行为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行为是人们在大量生产实践中,从事故发生和损失扩大的教训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为规律,并用这种认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纪律,随着人们对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事故规律的不断研究,将不断完善这种认识,并不断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纪律。所以说安全行为是个相对概念,是指肇发事故概率很低和使事故损失很低的行为特征,反之则为不安全行为。再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同样一种行为(如酒后),在某种环境中(如休息)就是安全行为,在另一种环境中(如开车)就是不安全行为。按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行为者能力低于系统对行为者能力要求时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行为的功能没有满足系统对行为者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则是相对于行为环境对行为者要求而言的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根源讲可分为:有意识不安全行为(违章)、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失误)两大类。4、有意识不安全行为分析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人的行为的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具有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行为者为追求行为后果价值对行为的性质及行为风险具有一定认识的思想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也就是说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在有意识的冒险动机支配之下产生的行为。生产作业中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一是行为者对行为后果价值的追求强度;二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估计。两者综合比较的结果称为行为风险估量;三是个人及群体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及群体(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强度,这两个方面对行为动机的作用力称为安全文化强度,它的强弱将有力的影响人的是不安全行为动机。显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