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通过重点介绍和总结归纳了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仓储企业就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开展的专题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随着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和仓储管理日益规范,在一定幅度内(高于现行安全储藏水分标准0.1%~1.0%以内)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是切实可行的。关键词:粮食储藏安全水分在粮油储藏学中,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使粮食处于安全储藏状态所对应的水分数值,称作粮食的“安全水分”。对粮食储藏而言,安全水分无疑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水分界限。在原商业部1987年10月颁布试行并实施至今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特别提出“按含水量划分储粮等级”,除明确了“粮食水分超过安全水分标准”的称为“高水分粮食”以外,还根据粮食水分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划分了安全粮食、半安全粮食和危险粮食。各地粮食部门和仓储企业在执行此规范时,均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夏季高温及持续时间),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控制指标,并成为本地执行此规范时补充规定中的核心内容,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仓储设施及配套技术的不断提高,部分仓储企业在综合考虑储藏安全、市场供求和企业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客观提出有必要在一定幅度内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并通过储存偏高水分粮食(一般指水分高于现行安全储藏水分标准0.1%~1.0%的粮食)作为实现粮食保质保鲜、企业增效节支和提高掌控粮源的主要途径之一。鉴于上述原因和背景,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仓储企业纷纷开展了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专题研究和生产实践。1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起因和意义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粮食仓储企业均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和各地相关补充规定,分别采取烘干、晾晒、通风降水等多种粮食干燥措施,将需要长期储备的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这种通过降低粮食水分来实现粮食安全的传统储粮方法虽然有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显著问题:一方面,粮食在储藏2~3年后,出库时粮食水分通常比安全水分低1~2个百分点,水分减量损耗过高不仅给仓储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过分严格控制粮食水分含量,还会因水分过低而造成粮食品质不可恢复性变化,降低了粮食加工及食用品质,很难满足粮食精深加工、食品、轻工及医药等行业的基本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储粮的商品价值,使我国优质粮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供求量、价格和用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阻碍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顺畅流通。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务农劳力逐年减少,大量农户在粮食收割后,因为缺少晾晒场地和干燥设施等种种客观原因,以及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节省劳力和成本,简化了粮食整晒环节,有的甚至将整晒省略,直接导致进入市场交易的粮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分偏高现象。同时,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交易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收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掌控粮源和顺利完成收购和承储任务,多数仓储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灵活的收购方式甚至降低粮食收购水分控制标准,将不可避免地大量收购高水分粮,部分仓储企业即使不具备粮食干燥条件也不得不收购或轮入部分偏高水分粮。为此,水分高于现行安全储藏水分标准的粮食入库和储藏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上可知,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积极开展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在储藏期间数量和质量损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能够确保粮食在储藏过程中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恒定,以满足粮食精深加工、食品、轻工及医药等行业的基本要求,这不仅对仓储企业提高掌控粮源能力、保存粮食品质、减少储粮损失、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轮换和流通顺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各方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