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科半年工作总结全市遭遇冬春初夏连旱,种植业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种植业各项工作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狠抓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狠抓抗旱救灾和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上半年种植业工作成效显著,小春粮油稳定增产,冬农开发持续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将上半年的种植业工作总结如下:一、总体评价(一)小春粮油实现稳定增产近年来我市冬春夏连旱情况较为普遍,针对去冬今春小春受旱实际,我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耐旱作物种植面积,狠抓科技抗旱措施,多措并举强化小春生产的重要性,使小春生产大旱之年保持稳定增产。据统计,全市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7万亩,比上年增1.5万亩,小春粮食产量10.3万吨,比上年增0.33万吨。其中:豆类、薯类、油菜面积和产量均比上年略增,小麦等其他作物与上年基本持平。干旱之年小春粮油继续保持稳定增产。(二)冬季农业开发持续推进今年全市完成冬农开发44.89万亩,比上年增1.43万亩,超计划完成1.89万亩,产值达7.03亿元,比上年增1.14亿元,增19%。其中:油菜6.39万亩,比上年增0.05万亩(“双低”油菜3.6万亩),产值达4686万元,比上年增552万元,增13%;冬马铃薯5.51万亩,比上年增1.08万亩,产值7723万元,比上年增1797万元,增30%;冬春早菜15.1万亩,比上年增1万亩,产值4.33亿元,比上年增0.86亿元,增24.7%。今年的冬农开发最具特色的是冬马铃薯,产量高、效益好,一般亩产达2吨以上,田间收购价前期最高,每公斤可达4元,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成为马铃薯冬作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此外,冬早瓜菜、青食蚕豆等也独具特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第1页共7页(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省委、省政府面向全国、结合云南优势提出的战略定位,是强化“科技创新”力度的重大举措。上半年,市政府提出推进丽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种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的原则,种植业在冬早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特色苹果、晚熟芒果、吗咖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小春特色经作开发成效显著,大春特色开发正有序进行,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四)大春生产实现满栽满插今年全市大春总播面积达1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6万亩,主要作物:水稻种植25.2万亩,玉米种植54.2万亩,马铃薯种植29万亩,豆类种植13.5万亩,与上年相比略增。由于今年雨水来得早,为大春播种栽插创造了条件。全市广大农业工作者、农科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深入春耕生产第一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技术人员到户。同时,充分挖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复种指数,以真抓实干的精神,确保在最佳节令内圆满完成大春栽种任务。目前大春栽种基本结束,全市做到满栽满插。(五)十大科技增粮措施全面落实应对干旱采取科技措施抗旱保苗,大力推广耐旱品种、节水栽培、地膜覆盖保墒、化学调控等抗旱措施。同时,坚持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高复种面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买上放心种、放心肥和放心药。2013年全市继续实施十大科技增粮措施,其中:实施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31片,其中小春6片,大春25片;病虫害防治50万亩;间套种195万亩。推广地膜覆盖栽培60万亩(其中玉米地膜覆盖栽培43万亩);推广水稻玉米集中育苗育秧2万亩;推广中低产田地改造1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晚秋作物种植35万亩;水改旱10万亩;农机下田作业100万亩次。目前十大科技增粮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同时重大科技措施的推广也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完成优质水稻种植14.85万亩,杂交稻种植15.65万亩,杂交第2页共7页玉米种植50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23.88万亩,水稻旱育稀植7.97万亩,地膜玉米43.79万亩,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10亩,平衡施肥95万亩,病虫鼠害系统防除221万亩,生物多样性推广113万亩,水果套袋...